誰造就了“克拉克現象”?
2009-08-27 19:46:46網絡資源
誰造就了“克拉克現象”?
克拉克是澳大利亞的一名長跑明星,1963年至1968年的6年中,他曾17次打破世界紀錄,如此輝煌彪炳的戰績使他在田徑界多年來笑傲群雄,但是巔峰期的他參加了兩屆奧運會,卻連連發揮失常與金牌無緣。后來自體育界擴延至心理學領域,人們用“克拉克現象”來形容大賽中或一些重要場合發揮失常的現象。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體育界還有個說法叫“千年老二”,說的也是類似現象。其實他們的實力已經達到冠軍的水平,但總是在最關鍵的時刻,突然就掉了下來。有時,這就像是一個瓶頸,突破后,原來是廣闊的一片區域。
高考中的“克拉克現象”不在少數,每年考后,總有一部分失意者是“關鍵時刻掉了鏈子”,平日里成績還行,可是一進考場,立馬暈了,看著試卷腦海中一片空白,原本一些相對比較容易的題目也不會做了。發揮失常,考試成績受影響,高考落榜,一連串的“后果”隨之而來。
那么,誰造就了“克拉克現象”呢?追究責任,當然首先應該是本人。我們常說一句話,對于那些高手,最大的對手就是自己,或許別人打不倒他,但是自己就能擊敗自己。克拉克的實力已經為世界公認,他一次次刷新世界紀錄就是最好的佐證,但是為什么奧運會上卻拿不到金牌?答案只有一個,想法太多,方寸大亂。高考同樣如此,也許大部分人都會在初入考場時心里忐忑,但是有些人迅速調整過來,走出緊張,有些人則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還有一個不可回避的壓力來自外界。考場上的學子們,身上往往承載著家長甚至是不止一代家長的重托,“孩子呀,你一定要考上啊!”“你得出人頭地啊!”“考上就意味著有出息了”之類的話語被一遍遍重復提起,這就如同全世界都緊盯著克拉克希望他再次突破一樣。想沒有壓力都難!
所以說,壓力一定會有,重要的在于調整,在于自我的清醒認識,在于外界的輔助“降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