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性偏差與政治課教學
來源:網絡 2009-09-09 15:55:17
所謂“社會性偏差”是指學生認識受到來自社會方面的影響,與學校教育的內容與宗旨不相符合,并且發生了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思想行為偏差。
政治課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當前面臨的問題是突出的,學生認識的社會性偏差便是其中之一。
一、教學中存在的一個突出現象
社會事物的發展總是不平衡的。在目前情況下,一方面,我國的經濟正在欣欣向榮地向前發展,改革也正在逐步深入,總的形勢是好的,另一方面,學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處境卻比較困難,政治課的教學情況也不例外。
當前,政治課教學中存在一種突出現象,即由于已經受到或正在受到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影響,其中包括來自學生家庭生活境遇的影響,學生們已經形成或正在形成許多“先入為主”的觀念。他們不是在被動地接受教育,盡管年輕學生的可塑性很大,但他們的自主意識也在不斷增強。正因為如此,在教學過程中,他們會對所學知識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反應,結果出現了一些片面的、似是而非的甚至是錯誤的認識,乃至表現出對教學的“逆反心理”。表面上看這些是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究其真實原因,其實是受社會影響的結果。教學過程只是提供了使其表現或誘發其表現的條件。這一現象可稱之為政治課教學中學生認識的“社會性偏差”。
二、社會性偏差的表現
根據教學實踐的觀察和了解,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在學生認識中存在著現實性偏差,表現為學生從社會上獲知的現實情況不是零碎、膚淺,就是失之偏頗。在一次教學活動中,結合“熱愛社會主義”議題曾讓學生聯系實際談體會。有學生認為:“如今社會上只講效益、只講賺錢,你不能干就沒有你的飯碗,這可跟過去的社會主義不同,那時人人有飯吃,有活干。”據了解,這位學生的父親被單位裁減下來了,所以他對當前社會生活有自己的看法。但他所陳述的事實卻有片面性,因為他對我國社會生活深刻變化的實際缺乏全面、系統的了解。只看到眼前暫時存在的某些非本質的現象,結果有些事實是被夸張了,有些則是被曲解了。
二是在學生認識中存在著歷史性偏差,歷史隔膜現象比較突出,表現為學生從社會上獲知的歷史性事實,不少是帶有偏見性的,或者腦子里裝著不少社會上流傳的歷史秘聞和軼事,而對歷史真實的認識卻是蒼白和無知的。一次請學生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談談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也可以作出新舊社會的對比。可有位學生寫道:“在五、六十年代,人民生活很苦,吃不飽、穿不暖,人們穿草鞋,女孩子沒有裙子穿,F在生活比過去好多了。”顯然這位學生不僅對社會主義建設史缺乏比較完整和接近本質真實的了解,而且給人的印象是參照系錯位,把改革前后社會生活的對比誤作為新舊社會加以比較了。
三是在學生認識中存在著觀點性偏差,表現為學生跟著社會生活的感覺走,在燈紅酒綠的物質世界里,認識上不知不覺地誤入歧途。有的學生的行為常不自覺地表現了社會上的影響,嘴里哼著順口的廣告詞,如“人頭馬一開,好事自然來”。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結果,關于在新形勢下還要不要發揚艱苦奮斗精神,一次在課堂討論時,有學生持否定觀點,認為“現在社會上實行的是高消費,能掙會花自己光彩,別人也羨慕。艱苦奮斗已不合時代潮流,要不,建那么多高級賓館、進口那么多高檔消費品干什么?!”
四是在學生認識中存在著興趣性偏差,表現為學生對傳統教育的冷漠與疏遠,而對各種并不健康的“新潮”事物和時髦行為卻有一種特殊興趣偏好,如從迷戀港臺歌星到熱衷于港臺的言情武打片,從欣賞西方文化到服飾打扮、行為作派、消費品味的港化、西化。反之,有些學生對教材上介紹的中國傳統文化和革命領袖、英雄模范人物不感興趣,引不起思想上、感情上的共鳴,卻把港臺歌星一類形象當作青春偶像極力推崇,一味模仿。至使這些學生身上“奶油味”和各種怪味過濃,精神疲軟,人格退化,缺乏健康向上的精神氣質。
五是在學生認識中存在著態度性偏差,表現為學生只從個人的生活境遇出發,以個人的情感和態度看待事物。一次在講到我國經濟上開放、搞活的必要性時,請學生聯系實際談體會。一位學生不滿地說:“現在到處都是擺攤設點的個體商販,把周圍環境搞得亂七八糟的,附近居民無法正常生活。自從開放搞活以來,我家沒睡過一次安穩覺。”不能客觀評價經濟上開放、搞活的意義。
學生認識的社會性偏差的綜合效應是十分消極的,它會為學生的成長設置思想和心理障礙,輕者缺乏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精神,嚴重的會成為沒有信念追求、喪失道德理想的人,甚至產生反社會行為。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