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第一學期期中考試4
來源:網絡 2009-11-02 11:16:16
高二政治第一學期期中考試4
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
全卷滿分120分。考試時間100分鐘。
第Ⅰ卷(選擇題,共81分)
一、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把所選答案的字母填在下面的空格內。
1.2005年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其內容都是圍繞著"文化遺產保護"。如新疆維吾爾木卡姆和蒙古族長調被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澳門歷史城區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圓明園防滲工程、長城上開Party、平遙城墻再次倒塌等事件。我們之所以要保護文化遺產,是因為:
A.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唯一標志
B.文化遺產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
C.文化遺產可分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和雙重遺產
D.文化遺產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2.漫畫啟示我們
A.漫畫所折射的是已被人們拋棄的封建文化
B.傳承優秀民族文化需要不斷創新
C.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D.經典文化的形式已經過時
3."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隨著現代技術的飛速發展,感情的交流、信息的傳播越來越多地通過網絡或發送短信來實現,年輕一代對"拇指文化"更是情有獨鐘。對此理解不正確的是
A.文化傳播總是要通過一定的媒介才能實現
B.文化傳播具有歷史性
C.網絡等現代媒體已經取代傳統媒體
D.現代媒體的出現豐富了文化傳播的手段
4.現代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是
A.人際傳播 B. 商業貿易活動
C.人口遷徙 D. 大眾傳媒
5. 教育具有( )文化的特定功能。
A. 收集、傳遞、改造 B. 選擇、傳遞、創造
C. 分析、綜合、擴展 D. 理解、消化、吸收
6. 中國古代的倫理道德觀念有許多已經被今天的社會所排斥。這說明
A.古代倫理道德概念是錯誤的
B.不同時代文化標準往往是不同的
C.文化在批判而不是在傳承中得以發展
D.歷史文化會隨社會發展逐漸喪失其合理性
7. 隨著開放的深入,不少人尤其是青少年熱衷于過洋節,而對于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卻淡漠了。如此發展下去,帶來的后果是:
A. 有利于世界文化的融合
B. 能夠使我們國家盡快與世界接軌,擴大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
C. 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D. 逐漸失去民族特色,不利于維護社會穩定,消弱民族的凝聚力
8. 開展紅色旅游,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學習革命中的優良思想和作風,這屬于
A.傳統習俗的繼承 B. 傳統建筑的繼承
C. 傳統文藝的繼承 D. 傳統思想的繼承
9. 傳統文化中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的是
A.傳統習俗 B.傳統建筑 C.傳統文藝 D.傳統思想
10. 宋代理學家朱熹在他的詩中寫到:"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它說明的道理是( )
A. 實踐是文化創新的目的 B. 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
C. 實踐是文化創新的途徑 D. 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手段
11. 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是( )
A. 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B. 實現文化繁榮,提高人的素質
C. 促進社會制度的變革 D.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12. 下列說法屬于文化創新基本途徑的是:
①社會實踐②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③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④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 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既有過"兼容并包、全盤繼承"的守舊主義,也有"全盤拋棄,徹底西化、完全歐美"的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這兩種態度的共同錯誤在于
A.否定了傳統文化鮮明的民族性
B.違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C.否定了傳統文化的相對穩定性
D.違背了對待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
14.《黃河大合唱》誕生于1938年武漢淪陷后,這個現象表明文化創作
A.完全是創作者合理想象的產物 B.是對社會現實的正確反映
C.具有繼承性 D.應博采眾長
15. 中華世紀壇序:"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磐鳳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絕者,惟我無雙;和天地并存,與日月同光。"這段話主要表明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
A.源遠流長 B.惟我獨尊 C.博大精深 D.獨樹一幟
16. 下列體現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特征的是
①中華文化的獨特性 ②中華文化的傳承性
③ 中華文化的民族性 ④ 中華文化的地域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7. 我國民族眾多,民族文化也呈多樣性。對于各民族文化之間的關系認識正確的是:
A. 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性,是本民族的寶貴財富
B. 各民族文化相互獨立
C. 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漸趨相同
D. 各民族文化既有自己的個性,又有中華文化的共性
18. 在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長期處于前列,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總的說來,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具有( ) 的特點。
A. 先進性和藝術性 B. 實用性和整體性
C. 先進性和整體性 D. 藝術性和實用性
19. 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是( )
A. 語言的產生 B. 文字的發明
C. 史書的出現 D. 國家的形成
20. 飲食有"東酸、西辣、南甜、北咸"之別,在飲食上的差別反映出中華文化的
A.差異性 B.民族性 C.地域性 D.包容性
21. 不同民族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有著不同的特點,文化具有多樣性。人們常說,法國人浪漫,德國人嚴謹,日本人服從。這種差別的形成是由
A.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社會環境等因素綜合決定的
B.各民族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決定的
C.各民族不同的遺傳因素決定的
D.各民族不同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
22. 2005年5月3日《人民日報》載文指出,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深刻影響兩岸的風土人行為方式和道德取向。同說漢語,同寫漢字。讀一本歷史,撫-張古琴,文化像氧氣,融化在血液中……。13億加2300萬人口共同植根于此,使我們精神上融為-體而不可分割,上述材料表明
①兩岸人民有著共同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②愛國就必然愛社會主義
③中華文化是聯結兩岸人民的精神紐帶 ④民族精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A. 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3. 2005年4月24日《新華每日電訊》載文指出,中國青年有良好的愛國主義傳統,但在不同歷史時期,愛國熱情應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中國正處于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最佳歷史時期,每個愛國青年都有義務和責任珍惜、維護這穩定、和平的發展環境。這說明
①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
②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形成的對祖國的最深厚感情的結晶
③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往往具有不同的具體內涵
④愛國主義是中國青年特有的精神風貌
A. 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4.發展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文化的原則是:
A. 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B. 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
C.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D.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有人說,是網絡上不健康的信息和游戲抓住了孩子的心。事實上,孩子們并非天性熱愛這些東西。據心理學家分析,缺乏關愛、缺少交流、生活空虛,是大多數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主要誘因。據此回答25-26題。
25. 由網絡游戲導致的"網癮"對青少年的種種不良影響說明:
① 網絡游戲具有兩重性 ② 必須堅決取締網絡游戲
③網絡游戲都是腐朽文化 ④青少年必須提高自身免疫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③④
26. 要解決未成年人迷戀網絡的問題,我們應注重:
A. 營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文化環境
B. 限制互聯網的發展
C. 杜絕不健康信息和游戲對未成年人的影響
D. 把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作為一切工作的中心
27.下列對落后文化、腐朽文化敘述錯誤的是:
A.二者都是不科學的文化
B.落后文化常以傳統習俗的形式表現出來
C.對落后文化要堅決取締
D.腐朽文化侵蝕民族精神,阻礙先進生產力的發展
28. 2005年6月10日《人民日報》報道,近年來,風水術又在社會上流行起來。在一些學者的論著中 ,把風水說成是建筑選址的"環境科學"。面對上述觀點,我們應該
A.繼承傳統習俗,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B.進行文化創造,實現文化創新
C.提供多種類型、多種風格的文化產品
D.提高辨別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
29. 電影《生死抉擇》公映后,在全社會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它使廣大黨員干部受到了一次深刻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對反腐倡廉工作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這說明
A.先進文化在大眾文化生活中始終占據著主導
B.我國人民的文化生活充滿生機和活力
C.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正確的輿論引導人
D.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和政治決定
30. 《"十一五"期問(2006年qolO年)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將從各個方面滿足億萬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規劃項目在結構上注重把握通俗與學術、普及與提高的關系,既有一批學術前沿成果及學科建設和基礎理論研究方面的骨干工程,又有一批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文化娛樂的通俗讀物,尤其是面向工人、農民的知識讀物。這樣布局
A.說明文化生產與消費相互影響 B.說明人們已深受大眾傳媒的影響
C.有利于強調文化產品的商業性 D.有利于實現雅俗共賞的目標
二、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有兩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把所選答案的字母填在下面的空格內。
31.世界各國的風俗習慣千差萬別,大部分國家以搖頭表示否定,以點頭表示肯定,而阿爾巴尼亞人則以搖頭表示肯定,以點頭表示否定。行握手禮的國家絕大部分是伸出右手行禮,但印度必須用左手。許多非洲國家以啃咬來賓的右耳垂來表示熱烈歡迎,甚至少數國家還有以箭毒涂在來賓的手背上來表示歡迎的禮儀。這些都說明
A.世界文化具有普遍性 B.各民族文化之間只存在著差異性
C.世界文化具有多樣性 D.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色
32.目前,40多位民俗學者建議:應增加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為法定假日,通過官方干預,復興傳統節日。這樣做有利于:
A.繼承傳統文化,復興傳統民俗
B.給現代社會的人們減少了樂趣
C.加強國民的民族認同,表達中華民族的民族情感
D.使人們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33.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
A.傳統文化與當今時代格格不入,要徹底摒棄
B.堅持辨證觀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C.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基,我們要批判地繼承
D.文化對人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不可小看
34.實踐基礎上的文化創新是:
A."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
B."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
C.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同化的過程
D.借鑒、吸收人類一切文化成果,發展民族文化的過程
35.經歷了工業革命之后,西歐各國普遍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大力鼓勵科學理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19世紀因而被稱作"科學的世紀"。這表明
A.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不可分
B.世界文化在不斷發展進步
C.科技進步對文化發展有重要影響
D.思想運動是文化變革的先導
36.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得益于其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這種包容性的積極意義在于
A.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
B.有利于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外域文化的理解
C.使中華文化始終處于世界文化的最前列,在世界文化中居于統帥地位
D.同化其他民族文化,使中華文化更加發揚光大
37. 我們進行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
A. 大力發展先進文化 B.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
C. 努力抵制落后文化 D.堅決改造腐朽文化
第Ⅱ卷(非選擇題,共39分)
三、簡答題(本題10分)
38. 毛澤東指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是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方針,是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學派可以自由爭論。利用行政力量,強制推行一種風格,一種學派,禁止另一種風格,另一種學派,會有害于藝術和科學的發展。
"百花齊放"指的是尊重文化的什么特征?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這個特征?
四、辨析題(1 1分。僅作判斷不說明理由者不得分。)
39.背景材料:現代大眾傳媒以其先進的技術、先進的設備和廣泛而密集的信息網絡、高覆蓋率的發射系統,使其成為社會的輿論中心、信息中心、文化傳播中心。同時,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過現代大眾傳媒、網絡傳播,腐蝕未成年人的心靈。
辨題:大眾傳媒,特別是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是低俗落后文化得以存在和傳播的源泉。
五、論述題(18分)
40. 胡錦濤同志在紀念抗日戰爭60周年大會上指出:"在那場空前壯闊的偉大斗爭中,中華民族進一步弘揚了偉大的民族精神。這是偉大的抗日戰爭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一定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大力繼承和發揚。"
請回答:
(1)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是什么?
(2)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有什么意義?
(3)如何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高二政治試題(選修)參考答案
一. 單項選擇題
1.B 2.C 3.C 4.D 5.B 6.B 7.D 8.D 9.C 10.B 11.D 12.B 13.D 14.B 15.B 16.D 17.D 18.B 19.B 20.C 21.A 22.C 23.C 24.B
25.B 26.A 27.C 28.D 29.C 30.D
二.雙項選擇題
31.CD 32.AC 33.BC 34.AB 35.BC 36.AB
三.簡答
百花齊放指的是尊重文化的多樣性。(2分)
因為: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2分)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2分)是繁榮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2分)。只有保持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會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與活力。(2分)
四.辨析題
(1)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給大眾傳媒插上了飛翔的翅膀。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的發展,滿足了人們日趨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充實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傳播了科學文化知識,提高了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3分)
(2)傳媒的商業性,也引發了令人憂慮的現象,一些落后、腐朽文化借助大眾傳媒肆意擴散。(2分)
(3)大眾傳媒特別是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給我們的文化生活帶來的是"喜"和"憂"兩方面,而不只是低俗、落后文化的傳播渠道,更主要的還是通過這個渠道傳播了先進文化。(1分)
(4)大眾傳媒只是文化傳播的一個渠道而已,而不是源泉。(1分)低俗、落后文化能夠存在和傳播的原因在于我國封建思想的殘余和舊的習慣勢力根深蒂固;市場經濟自身的弱點帶來價值取向、文化選擇的多樣化等,這些才是真正的源泉。(3分)
(5)片面的。(1分)
五.論述題
(1)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2分)
(2)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6分)
(3)最重要的是發揮"主心骨"的作用;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的影響;必須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必須高揚愛國主義偉大旗幟。(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