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警示:本科第一專業管理學出路堪憂
2009-11-02 14:29:48中國青年報
“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無門,管理沒戲。”安徽合肥某公司總經理陳鳳江說,自己企業近兩年招聘的20多名管理人員,全是社會上或同行企業中的專業技術人員,而大學管理類應屆畢業生一個都不要。
新一輪的大學應屆畢業生招聘活動即將開始,記者卻在很多場合聽到企業人士對管理專業本科生的不滿,認為“管理”這個詞其實是給學生設置了障礙,什么人力資源管理、公共事務管理,管理什么呀?非常蠢。
然而據記者所知,很多大學卻在報名時給學生家長暗示,好像考了管理專業,將來出來就是人上人,是管別人的,以此招收高分考生。
“當今,管理類應屆畢業生進入社會后能直接從事管理工作的幾乎是鳳毛麟角”,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博士、傳化集團戰略總監黎恒剖析:“企業需要的是有經驗的管理者,而不是有知識的管理者。這道看似無形勝有形的門檻把數以萬計的大學生擋在了管理崗位之外。”
“科班生”不敵“草根一族”
管理是一種軟科學,尤其是企業管理沒有固定的公式與定律。上海華彩咨詢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白萬綱直截了當地說:“企業管理中‘科班生’敵不過‘草根一族’”,即企業的管理人員幾乎都是從生產一線成長起來的,通過實踐摸索逐漸建立起對企業管理的個性化認識并積累經驗。
大學管理類畢業生恰恰與此相反,他們在不知道企業為何物,不熟悉企業上中下職員關系與內外部環境時,就由外而入地先學管理定義、標準模式與共性規律等。他們到了企業較一線管理人員磨合期會很長,而且這個過程不會給企業產生多大效益。
“企業家毫無疑問會倚重第一種管理人員。”白萬綱說。
上市公司、杭蕭鋼構人力資源部經理趙曉莉則指出:“中高層管理人員都是與企業一同成長起來的。他們對工藝技術流程了如指掌,對企業文化高度認同,不會像本科生、碩士與博士‘空降’管理崗位后產生那么大的碰撞。”
老總陳鳳江對此深有感觸,作為一名優秀的企業管理人員不能老是給領導出問答題,而應該多提供選擇題。
他舉例,應屆管理類畢業生去辦土地規劃許可證回來報告他說“辦不好”,直接把矛盾與問題交給領導。而企業管理人員去辦事碰到同樣問題回來就建議領導:事情暫時沒有辦好,趙科長提出的意見也不是沒有道理,要不公司先按這個要求整改好,我再與他溝通一下;如果有需要,請領導是否出面與分管的高處長協調一下,“方案一二三,非常明確地供領導參謀與決策”。
浙江國泰密封的副總經理沈鐵偉就遇到過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他派一名招來不久的管理類畢業生去工商部門辦理公司登記、注冊。工作人員告訴小伙子手續不全不能辦理。他就照搬書本知識辯論起來,“公司法第幾條第幾款規定可以辦理,你們怎么不給注冊?”最后工作人員打電話給沈副總:“這樣的人過來辦事可不行。”實際上,一些枝節問題稍許變通就OK了。
“企業管理的核心是業務與團隊,需要對人與企業文化、地域文化的理解與認知,而不是對某個理論、模式的理解。”華彩咨詢白先生說,“其實,融洽地方政府關系,搞定工商稅務,為企業生產經營優化環境也是一種管理能力的體現”。
企業需要的老師根本不會教
小劉站在一個1.5米高的平臺邊緣,身體伸直準備往后倒,教練告訴他:“這么倒下去有兩種結果,一種是你被12個隊友用手與肩搭成的人體‘浮橋’平穩托起;另一種可能則是因其中一名同事配合不好,你后背落地脊椎受損,終生癱瘓”。
應著隊友們激情的呼喊聲,小劉安全過關。訓練老師告訴他:“是團隊的氛圍激勵了你,是團隊的協作保護了你,離開了團隊你永遠站不起來。”
聽了教練的現場點評,今年剛畢業的小劉感動得熱淚盈眶:“我們在大學一年的團隊管理與協作課程學習,還不如團隊訓練現場具體與生動。”
黎恒博士認為:“這是高校老師的弱勢,他們缺少市場實踐經驗,也沒有辦法去彌補,只能‘空對空’地給學生講理論與模式。”
浙江恒逸集團正在建設一個大型化工項目,人才需求達六七百人之多。據項目籌建組副總楊旭透露,企業內部只調配五分之一的管理人員,其余都向社會招聘,“對于任何一家企業而言,都是希望管理人員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則勝”。
以聚酯紡絲車間為例,管理人員不但需要熟悉化纖工藝生產流程,了解聚酯設備運行特點,而且需要具有良好的人際溝通與協調能力,甚至還要有處理斷絲等突發問題的思考與動手能力。楊旭說:“你可以問一問管理類畢業生,大學4年學到了什么?”
據趙曉莉經理介紹,2005年兩名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同時進入杭蕭鋼構工作,一個在人力資源部做職工培訓,雖說學非所用但也能勉強過得去;另一個則去了企業綜合計劃部門,四五年時間過去了,業務上的事情至今沒上手,他也感覺“非常累”。
“管理是一種服從于業務的體系與方法。只有當企業把業務做大以后才談得上管理,只有對業務充分理解與認知后才能真正管理”。浙江三弘集團董事長、總裁章軍華表示,十多年前企業初始階段根本不需要什么管理,十年后有了這個需求,“大學管理類專業的學生派不上多大用場”。
章軍華眼下正在組織30多個企業管理人員進行培訓,他給大家主講持續改進產品質量問題。比方說,現在產品合格率是87%,下一階段目標提高到99.7%。那這12%的數據怎么統計出來?其中影響產品質量的人的因素是多少,工藝流程又是多少?統計學的工具在大學都學了,可到了實踐中他們卻不知道怎么去統計、分析與管理,“學了也白學”。
在合肥從事地產業的陳鳳江接觸過不少管理類本科畢業生。他告訴記者,“搞管理,來了后要做哪些事這些學生一問三不知,他們學的那一套純粹是紙上談兵”。沈鐵偉副總則發現,管理類畢業生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難,不是低頭、虛心向單位老人請教,而是“把書本當作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或信奉上網找答案,一抄了事”。
“本科第一專業學管理根本沒有出路”
大學管理類專業招生歷年來持續火爆,但就業市場卻遇冷。章軍華一語破的:“中國企業系統化管理與國外整整相差一代人,大約70%的企業不具備現代意義上的管理系統,大批學習發達國際先進管理理論的畢業生去企業能管理什么!”
談到這個問題,白萬綱董事長分析:“越是學管理的畢業生到了企業越難以適應,他們忘不了所學管理的理論模式與共性規律,這些與企業的個性化管理,潛規則運行狹路相逢。因此,本科生第一專業學管理根本沒有出路。”
江西景德鎮市華益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煒則透露,2008年企業從浙江理工大學、浙江財經學院招聘了10多名管理類畢業生,但“他們來去匆匆,紛紛改弦易轍,只有一個人堅持下來并做到部門經理”。
管理類畢業生去企業都是帶有一種先天預設去的,即“我是去管人與事,重建企業流程與規范制度”。殊不知,這是需要建立在一定資源與經驗之上。當他們去了企業并發現自己只是一名普通員工,面對企業管理與流程缺陷又無力改變時,就出現半途而廢的現象。
“心中無‘劍’天地寬”。白萬綱說,在沒有管理實踐前千萬不要去做管理。采訪中,企業家們不約而同地建議:首先,管理類畢業生忘掉那一套形而上學的“本本論”,放下身段從具體崗位做起;其次,正在大學管理類就讀的學生最好是攻讀第二學位,提倡本科先選擇一個學科小方向,然后到碩士、博士階段再去學管理;第三,改變目前高校管理類專業三年、四年一貫制的培養模式,變為“3+1”甚至是“4+1”,讓管理類學生走向社會前至少有一年時間在管理一線學習實踐。大力推進“企業家進課堂”等進程,給學生傳授一些教授們難以涉及的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