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國門留洋法
2015-04-23 17:26:31《高校招生》文章作者:毛立強
不出國門,就能享受到國外大學的教育資源,或在四年大學求學期間,能體驗國內加國外兩種不同的大學教育模式和環境,畢業時還能獲得國內和國外大學的文憑……中外合作辦學,自開辦以來,以其在國內讀書拿國外學歷等優勢備受考生和家長關注。但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眾多,考生和家長在選擇時總感覺無從著手。究竟什么是中外合作辦學?分為哪些形式?畢業后能拿什么樣的學歷?如何查詢相關信息?選擇需要注意哪些問題……本文為您一一解答。
辦學模式
根據《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和《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實施辦法》的有關規定,中外合作辦學是指中國教育機構與外國教育機構依法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教學活動,有合作設立機構和合作舉辦項目兩種形式。
以此我們可以明確,首先中外合作辦學的主體是具有法人資格的中國教育機構和外國教育機構;其次是中外合作辦學的方式必須是合作辦學,既不是合資辦學,也不允許外國教育機構、其他組織或者個人單獨辦學;再次是中外合作辦學的招生主要對象是中國公民,而不是外國學生;第四是教育教學的地點主要在中國境內;最后是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都應當依法取得行政許可。
從辦學方式來看,中外合作辦學可以分為兩種:
一是學歷教育項目,即屬于計劃內招生,是納入國家普通高校招生計劃的統招生。考生必須填報高考志愿,并參加高考錄取,畢業后分別獲得中外雙方學校頒發的文憑,如:清華大學與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合作舉辦管理碩士學位教育項目,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與法國南特大學綜合理工學院合作舉辦的本碩連讀教育項目。
二是非學歷教育項目,即屬于計劃外招生,是學校采取自主招生方式招收的學生。學生無須填報高考志愿,只參加學校舉辦的入學考試即可,一般會參考高考成績及英語單科成績。入學后,先在中方學校修得相應學分后,通過語言考試后再被合作學校錄取,畢業后獲得外方學校頒發的文憑,如中國農業大學與荷蘭萬豪勞倫斯坦瓦格寧根大學合作舉辦園藝專業非學歷項目。就讀非學歷教育項目的,若該項目未能獲得教育部審核認證,則該項目所獲學歷就不被承認。
一般情況下,“計劃內招生”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質量是有保證的,多見于正規的學歷教育高校。“計劃內招生”的中外辦學項目,高考時錄取分數和同院校其他專業比相對可能偏低,如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中法合作電子信息類專業,2014年在全國7個省份所錄計劃內考生高考分數線均低于該校在當地普通一本理工類錄取分數線。中外合作辦學在教學環境、培養模式等方面與傳統專業有較大不同,一般采取雙語教學,對學生的英語水平要求較高。國內、國外學習時間也不盡相同,有“2+2”,即國內2年國外2年,也有“3+1”“4+0”,相應的要求也不一樣。有些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同時具有計劃內和計劃外兩種招生形式。
從辦學主體來看,中外合作辦學可以分為兩種:
一是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如:西交利物浦大學、上海紐約大學、昆山杜克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等。
二是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如:中央財經大學與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大學合作舉辦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教育項目;上海中醫藥大學與英國倫敦城市大學合作舉辦藥學專業本科教育項目。
學習
中外合作辦學,并不只體現在招生方式的新穎性,更多是以其獨特的人才培養方式受到了考生的關注。
1.使用國外大學原版教材,師資隊伍有一部分由有國外教學背景的老師擔任。
為了讓學生體驗到國外大學的教學方式,一般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使用的教材多為國外大學原版教材(大多為非翻譯版),并會聘請具有國外教學背景的老師。比如西交利物浦大學專業課師資隊伍來自三十多個不同國家與地區,具有國際化背景。
2.國內加國外學習,靈活選擇。
一般來說,目前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習模式主要分為國內學習和國內加國外學習兩種。有些項目四年均在國內大學學習,只是由國外大學派遣的師資進行上課和使用合作的國外大學的教材;有些項目則有一到兩年不均等的國外學習時間,比如“2+2”就是指在國內學習兩年,在國外學習兩年。
另外,被錄取到中外合作辦學專業就讀的學生,進校后一般是不能轉專業的。
選擇
一看合作是否經過審批
隨著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的增多,越來越多的學生有機會實現不出國門“留學”的理想。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中外合作辦學已經進入了提高外方進入門檻的階段。可以說,中外合作辦學在引進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同時,培養了學生較高的綜合素質。但是,不同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之間也存在著很大的差別,甚至出現一些打著中外合作辦學幌子欺詐學生的事件。有相當一部分中外合作辦學的外方是所在國家的二流、三流的學校,甚至還有一些騙子學校。
曾有一些學生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考取了北京某高校的中外合作辦學的學院,上了四年、花費近30萬元,得到的卻是三張“廢紙”,前兩張是蓋有該學院章的畢業證明和學歷證明,第三張是蓋有外方學校章的畢業證明,但這三張證明教育主管部門都不承認。
目前中外合作辦學中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需要考生和家長注意。例如,有些地方和學校不考慮學校的辦學目標和運行能力,不仔細核查外方的資質和辦學能力,偏重在辦學成本相對低廉的商科、管理以及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等學科(專業)低水平重復辦學;有些學校未能悉心謀劃合作辦學的辦學模式和教學安排,引進外國教育優質資源特別是引進外方核心專業課程以及外國教育機構教師授課的比例很低,難以保證辦學質量;一些地方和學校背離中外合作辦學的公益性原則,追逐經濟利益;更有個別地區和學校缺乏依法辦學和維護教育主權的意識違規辦學,損害教師和學生的合法權益。
需要提醒考生的是,即使是國內非常有名的大學,也會存在合作外方是三流學校的可能。因此,考生在報考前,應著重考察外方學校的情況,防止撞到“洋野雞大學”。
(注:教育部在其官方網站上公布了計劃內招生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為了方便考生了解,本刊特整理出計劃內招生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將刊載于本學年志愿指導特刊中,請考生予以關注。)
二看文憑授予情況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分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兩種,考生應仔細區分。教育部規定,中外合作辦學頒發中國大學學歷學位證書的,應當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要求執行;中外合作辦學頒發外國教育機構學歷學位證書的,中國教育機構應當具有實施相應層次和類別的學歷教育和學位授予的資格,外國教育機構頒發的學歷學位證書應當遵循真實有效的原則,并在該國獲得承認。
需要提醒考生的是,過去某些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招生曾有“計劃內”和“計劃外”之分,“計劃內”是指高考成績達到該大學錄取線的,一般沒有問題;而“計劃外”是指沒考上該大學而上中外合作辦學學校的,畢業后,他們只能得到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頒發的畢業證書和外方學校的學位證書。如果你將來在國內找工作,用人單位需要看的一般是國內大學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如果兩證不全,則可能會影響就業。還需要提醒考生的是,即使能授予國外大學的學位證書,也要看看國外大學的學位證書是否得到我國教育管理部門的認可(國內進行認證的機構是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
三看管理是否規范
招生宣傳的時候,許多考生被一些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獨特創新的人才培養方式而吸引,但進校后發現學習并非如宣傳那般:一些學校根本不按承諾組織教學,學生上課接觸的外教甚至比不上其他學院多;還有的學校管理混亂,境外學校負責的學生作業沒人批改,考不考試都胡亂給成績,最終誤人子弟。
對此,教育部有嚴格的管理規定,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在培養過程的各個環節均要嚴格遵守,以保障質量。擬報考的考生和家長可以參閱,以免上當。
此外,如果考生不能親自到學校考察,應該多聽聽曾經在這些學校就讀的學生的感受和體會。
四看家庭經濟條件
中外合作辦學,無論是合作機構,還是項目,由于在學習中要引入國外大學的師資、教材和大多實行小班化、導師制的人才培養方式,其學費大多較為高昂。如西交利物浦大學2014年本科新生學費為每學年人民幣7.7萬元(“2+2”模式后兩年學費另計),住宿費為每學年人民幣2200元/人(四人間);寧波諾丁漢大學2014年本科新生的學費為每學人民幣80000元/人(2+2專業后兩年學費另計),住宿費為2000元/人(四人間)。國內大學和國外大學就專業進行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費要稍低一些,但基本上也是人民幣15000元/人/每年。
中外合作辦學雖然也設置了各類型的獎助學金,但仍需要考生承擔學費的大部分。所以,考生在選擇中外合作辦學前,一定要去了解學費設置情況,再對比自己的家庭經濟條件來選擇。要不然被錄取了卻因為經濟條件無法就讀,不但影響自己的求學,也影響大學的招生。
五看錄取規則
由于中外合作辦學學費高昂,為了明確考生的報考意向,許多開設有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高校在《招生章程》中的錄取規則部分都會明確標注:中外合作辦學專業只錄取有專業志愿(不含服從專業調劑)的考生。如果考生有意向就讀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一定要將其填報在自己的志愿表中。
另外,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在學習過程中會采用國外教材,因此對英語水平的要求要高一些,所以也有部分高校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要求考生英語成績達到一定標準。如寧波諾丁漢大學規定高考英語單科成績(滿分150分)不低于115分,報考英語專業的高考英語單科成績不低于120分。
總之,考生和家長要仔細甄別,謹慎選擇適合考生情況的相關中外合作辦學,實現繼續學習的美好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