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讀為何成為孩子不能承受之重?
2015-08-10 17:03:56重慶商報
在一復讀學校內,一位男生正在吃飯。
復讀,不少高考不如意或落榜的學生,選擇了這條路。這條路走起來很辛苦,不少學生為此背上沉重的心理負擔、家庭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而市招辦的消息稱,選擇復讀的學生,每年還呈上升趨勢。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復讀?復讀究竟為學生及其家庭帶來了何種影響?我們究竟應該怎么看待復讀?對此,近日,商報記者進行了調查。
叮鈴鈴,晚自習下課鈴聲響起,黃真麻利地收拾好書本、卷子,背上沉重的書包、抱著一疊卷子,沖出教室匆匆地往車站走去。
黃真是眾多復讀生中的一員,每天除了吃飯和睡覺,就是學習、學習,還是學習。
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
今年7月,黃真拿到考高成績后,全家即陷入陰霾中:她只上了專科線。經過一家人反復商議,決定讓黃真復讀。8月份,黃真就開始備戰第二次高考。她告訴記者,對復讀生來說,學習比一切都重要。
上周末,記者來到黃真家。客廳的沙發上、茶幾上,都是書本和卷子。“隨便坐,不要客氣哈!”她邊說邊將卷子和書本快速地收到一旁,“不好意思,有點亂,有時在沙發上休息時,也會看看卷子。”黃真告訴記者,每天晚上回家后,會在客廳休息一小會兒,喝一碗媽媽熬的營養湯,便進書房開始挑燈夜戰。
“我每天晚上會做一套完整的數學卷子、一套英語聽力、一套語文基礎題和一套文綜選擇題。”黃真說,她每天基本只睡四五個小時,一切與學習無關的活動和心思都收了起來。
父母取消所有聚會
黃真告訴記者,從她開始復讀后,家中就像被一塊烏云籠罩著。她從小到大心理素質都不怎么好,每次考試前都信心滿滿,但考試就緊張導致發揮失常。
“我沒想到高考如此失敗,連上本科都困難。”黃真表示,復讀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因為父母接受不了她不能上本科。讓她心里不好受的是,父母現在每天下班后就回家,持續好幾年的飯后散步也取消了。現在父母甚至取消了所有的聚會,每天都在家守著她。她說,現在家里再也沒了以前輕松愉快的氛圍。
父母對外不愿提孩子
“讓我最難過的就是覺得對不起父母。”黃真坐在沙發上低著頭說,在外人眼中她是個成績優秀又懂事的學生。但是,這次高考失敗后父母沒有告訴身邊任何一個朋友黃真在復讀。
抑制不住淚水的黃真哽咽著說,從高考成績下來直到現在,她沒有參加任何一個聚會。她怕身邊的朋友,或是親戚問自己在什么地方讀書。父母也不愿意多說她,因為他們覺得很沒面子。同時,黃真的父母經常提醒她:知道我們為什么說假話嗎,就是因為你不爭氣沒考上大學!明年如果再考不上,我們全家都沒臉出門了!
當她坐在比自己小一歲的同學之間時,總感覺他們在嘲笑自己是個復讀生,這樣的日子真的太壓抑了。黃真說:“我睡著后,常常會做一個夢——高考失敗了,讓我感到心痛,像刀刺一樣心痛。”看著淚流滿面的黃真,記者不知道該說什么安慰她。
復讀規模越來越大
備受煎熬的復讀生,黃真并不是個例。
重慶大坪醫院睡眠心理中心主任高冬告訴記者,前不久,他接診了一個因復讀的高考壓力過大,而出現厭學、失眠等癥狀的妹妹。據這名學生告訴高冬,由于家里經濟條件一般,高考失敗讓她把明年高考看得特別重要。目前,她正在醫院接受藥物治療。記者從多所醫院了解到,每年到醫院接受心理咨詢、看病的復讀學生人數都不少。重慶西南大學臨床心理科博士何梅表示,復讀生由于壓力過大,他們特別看重再次高考的成敗,比較容易出現失眠、焦慮、食欲下降等身心問題。
究竟有多少人走上復讀之路?
市招辦相關負責人稱,暫時沒有數據統計,但從他們初步了解的情況看,近年來,選擇復讀的學生,每年都呈上升趨勢。據新華網報道,在2011年全國933萬考生中,往屆生人數約158萬,占總人數的17%,比河南、廣東兩個生源大省考生加起來還多。
復讀讓不少孩子背上沉重“包袱”
1失眠。容易驚醒,睡眠質量不夠好。
2焦慮。容易發火,常處于煩躁狀態。
3食欲下降。不太想吃東西。
4無法靜心。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
原因
社會評價重學歷一考定終身復讀者不絕
復讀不僅讓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背上沉重的負擔,還會讓孩子背負沉重的心理負擔,為何還有這么多人選擇復讀?
記者調查發現,選擇復讀的學生主要有這樣幾類。一是想考更好的大學或專業,這讓不少高分考生選擇復讀;二是因志愿填報失誤或考試前出現意外,與理想的大學失之交臂;三是高考不理想,父母要求復讀上一個好大學。
劉文靜今年高考得了514分,上了文科二本線。在填報志愿時,父母希望孩子能選擇一個較好專業,于是填報了重慶工商大學會計專業,沒有選擇服從調配。但劉文靜的高考成績無法進入工商大學會計系,被某專科大學錄取了。“由于我們填報志愿失誤,孩子考上本科卻只能讀專科。”孩子的父母不甘心,希望孩子復讀一年,考得更好。
“讀好的大學就能有好的文憑,有好的文憑就能找好的工作。”采訪中,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只有考上好的大學,畢業后才能進入好的公司。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教師表示,現在就業壓力大,大多數企業在招員工時,都會要求本科或者重本、研究生以上的條件,而且開出的工資相差比較大。這讓學生和家長更加看重文憑,他們認為非要上名牌大學、考研,才能找到好工作。這位老教師稱:“高考復讀現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應試教育弊端的體現。”
“社會對人的評價體系里,學歷是很重要的標準。在一考定終身的制度設計下,考生必然會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很多考上了三本的學生想上二本,考上了二本的想上一本,這很正常。”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考生復讀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此。
建議
選擇復讀要慎重實踐中學習更易融入社會
“學歷只是一部分,沒有必要將學歷看得這么重,如果想提升能力,在工作中同樣可以學習。”市教科院副院長李常明表示,那時學習目標更明確,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效果也會更好。條條大路通羅馬,孩子一次的失敗,不代表永遠的失敗。
“我建議能不復讀最好不要復讀,因為工作了也可以繼續學習,甚至在實踐中學習,更有助于孩子盡快融入社會。”上述不愿具名的老教師也表示,選擇復讀要花費金錢成本、時間成本、精神壓力的成本。
同時,李常明認為,復讀的風險較大。以明年的高考為例,相比今年的高考,變化很大,教材不同、考試說明也有較大變化。同時,對家庭條件困難的復讀生,會帶來無形的壓力,孩子心理承受力不強的,會被壓力壓垮,甚至產生一些精神疾病。另外,復讀不能保證一定會比上一次考得好,甚至可能考得不如上一次。
“是否復讀,家長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西南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張仲明認為,提分空間不大的孩子不適合復讀,尤其是高分考生。“一個孩子考了80分,你讓他提升到90多分可能比較容易,但如果要一個考了99分的孩子考滿分,那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是否復讀,家長要充分尊重孩子的選擇,切不可有攀比心理,更不可強逼孩子,以免給孩子心理、生理造成不好的影響。”張仲明稱,復讀要先征求孩子的意見,家長切不可大包大攬。
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則認為,要杜絕復讀現象,最根本的辦法是改革考試和招錄制度,實現教招考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