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作文練習:不忘初衷就好
2019-05-03 08:38:04網絡資源文章作者:高考網整理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近日,南京理工大學將每月在食堂吃飯超過60頓,一個月總消費不足420元的學生列為資助對象,直接把補貼款打進飯卡。這件事在學生中引起很大反響。
學生甲:“這是一種‘隱形慈善’,既幫助了貧困學生又維護了他的個人尊嚴,好!”
學生乙:“這種做法初衷是好的,但不夠公開透明,難保公平公正,也可能會出現‘暗箱操作’。”
學生丙:“這樣悄悄地進行補助,對個人固然有好處,但對倡導幫貧扶困的風氣作用有限,不如陳光標式的高調慈善影響力大。”
……
請根據你對材料的理解,任選一個角度,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明確立意,自定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文題解析】:此題為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忌趯忣}時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給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據所給材料主旨確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題目由兩個部分組成,提示語和要求。從學校的角度分析立意:許多人苦讀寒窗,飽讀詩書,就是為了改寫自己將來的命運。畢竟有很多人家境貧寒,父母能力有限等各種因素,從而導致許多學生在學校只能省吃儉用。學校細心觀察,通過學生飯卡刷卡消費記錄進行數據分析比對,把每個月在食堂吃飯超過60頓且消費金額卻不足420元的學生列為資助對象,補貼款直接打入飯卡之中,學生省事省去了申請、填表、審核批準的復雜流程。該項目確實有很大的方便,如今的學生,自尊心都比較強,學校觀察飯卡消費進行私下資助確實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學生們的自尊心,又可以精準扶貧。從學生的角度入手立意:得到幫助的學生,應該更加努力學習,讓自己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好好回報社會。應該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只要有自己的觀點和思考,能夠自圓其說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給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題干的要求,具體寫作時,還應避免抽象的描寫,大而無邊的空泛議論。選擇議論文,應小切口,深分析。寫散文或記敘文,應情感飽滿,寫得形象、具體、生動,有靈性。
【優秀作文】:不忘初衷就好
近日南京理工大學對貧困學生的慈善資助事件在社會上引發了熱烈的反響;蛟,慈善,還是隱形的好,可維護受資助者的尊嚴;或云,公開透明難免“暗箱操作”,有失公平;或云,慈善就得正大光明、高調于社會......
諸如此之類,各有各說,還都挺有道理的。依吾之見,古往今來,所有事情本來就是沒有統一的標準的,所以,我們應當對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做法以包容的態度待之。然而話又說回來,任何事情都得追根溯源,無論怎么看、怎么做,慈善這件事,都不得離開一個“善”字。對個人也好、對社會也罷;公開也好,保密也行。不忘“善”字就行,不忘初心就好。
值得爭議的并非慈善本身的公開與否,而是從事慈善者本著的“善”字之真假。
就跟一碗白米飯中的幾粒硌牙的石子一樣,在慈善活動中總是會涌現一樁又一樁的丑聞。有當紅明星詐捐的、有公益組織蠶食善款的,假慈善之名牟取私利,還真是花樣百出、防不勝防,這對于整個社會只能是無奈啊!無奈。就是因為有這種無奈,所以人們對慈善之“善”開始充斥了一種懷疑、一種不相信,更有甚者已經對其貼上了“暗箱操作”、“作秀”、“利益”等,飽含銅臭和惡臭味兒的標簽。正因如此,所以才會有人在明知會傷害資助對象的情況下還要求其信息公開,而這對有真“善”的部分慈善者又何嘗不是一種無奈呢?
而造成這種無奈的原因,很明顯,就是一個真假的問題,善的真假。如果所謂的慈善者的初衷就本身不是一個“善”字,而是一個隔絕了人性的“利”字,那么我們為何還要以“慈善”冠以其名呢?為何還要將其列入慈善的范疇來造成社會對慈善事業的懷疑呢?為何還要以此來裹挾真正的慈善者呢?惑矣,惑矣!
所以,無論何種慈善,何種以“善”為出發點的做法,只要不忘其之初衷,本著“善”字,就沒錯。
感動了整個中國的“炎黃”——張紀清,隱形慈善,二十年如一日,不求功不為名,不忘初衷,拂手了事去,是個大寫的“善”字;震驚了整個中國的“首善”——陳光標,高調慈善,一身正氣,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雖顯暴力,但也是不忘初衷。
一個潤物無聲、一個立竿見影,都是其不忘初衷之果。
慈善如此,整個社會不也如此一般嗎?哪一個領域沒有硌牙的石子呢?那件事不會或多或少的引發爭議呢?唯有不忘其初衷,方可妥善的對待、處理真與假、對與錯的問題。
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對什么是錯,著以初衷辨之。所以南京理工大學的慈善行為,既然是真“善”,那就不忘初衷,繼續前進吧!
資訊專題>> |
資料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