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增加農村學生比例體現教育公平
2019-05-05 00:17:26網絡資源文章作者:高考網整理
提高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的人數是一種合理補償,相比高考錄取“唯分數論英雄”,這一政策體現了更高層次的公平。
近年來中央不斷出臺措施,致力于增加貧困地區學生上重點大學的機會,促進教育公平。
據《新京報》報道,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29日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要改進招生計劃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區和人口大省高考錄取率,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
農村學生尤其是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大學難、上重點大學難,這一問題近年來引發輿論廣泛關注,人們形象地稱之為“寒門難出貴子”。
名牌高校城鄉生源比例的巨大落差,是城鄉教育鴻溝的表征,拷問著高考不公、城鄉教育不公。應該認識到,“寒門難出貴子”不僅是教育不公問題,而且關系到“三農”問題、城鄉均衡發展問題、弱勢人群向上流動問題……如果說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那么在某種意義上,城鄉教育不公難免會加劇社會不公。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中央不斷出臺措施,致力于增加貧困地區學生上重點大學的機會,促進教育公平。比如從2012年開始實施面向連片特困地區的定向招生計劃,2013年又將招生區域擴大至所有國家級貧困縣,招生高校覆蓋所有“211工程”院校。隨著此次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提高中西部地區和人口大省高考錄取率”、“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我們有理由相信,“寒門難出貴子”現象將會逐步得以扭轉。
農村地區尤其是貧困地區的基礎教育投入不足,辦學條件較差,那里的中小學生享受了較少、較差的教育資源,一直受到不公平待遇。從公平的角度看,當貧困地區的學生考大學時,應該受到一定程度的照顧,而不該再次受到歧視;重點高校理應向貧困地區多投入一些招生名額,而不應該相反。提高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的人數,其實是一種政策性糾偏,是對農村學生、貧困地區學生的一種合理補償,相比高考錄取“唯分數論英雄”,這一政策體現了更高層次的公平。北京大學前校長周其鳳說得好:“對學生的素質要全面考量,不能一談到素質就是說唱歌好、跳舞好,農村的孩子在弱勢群體中成長起來,他們更知道尊重別人,更能吃苦,更知道感恩,這是比會背一些詩歌、多解一道數學題更高的素質。”
所以,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的人數,其實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正本清源,促使高校公平看待農村學生的素質,同樣體現了一種更高層次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