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皇城根到東方明珠——北京學生上海求學印象
2019-05-07 14:50:44網絡資源文章作者:高考網整理
去外地上大學,上海是北京考生和家長的首選之一。上海被譽為東方明珠,GDP位列全國之首。上海還是中國的時尚之都,各種潮流多從這里發軔。最重要的,上海還是緊隨北京之后的第二大教育中心,高校云集,名校林立。
上海有8所教育部直屬高校,9所大學進入“211工程”,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是“985”高校。華東師范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華東政法大學、東華大學等在全國同類高校中名列前茅。上海高?梢詽M足考生的各種報考層次需求,成為很多北京考生和家長向外地報考的首選。
在采訪中,我們發現從北京考到上海的學生有一些共同特點,他們在這里生活和學習上的細節也會對今年打算報考上海高校的考生有些借鑒意義。
來到上海 想留學
在采訪中,我們驚奇地發現,在上海求學的北京考生幾乎都有出國打算。被采訪的考生中,有10位是大學二年級或三年級學生,其中明確畢業后出國、正在準備考托;蜓潘嫉木陀8位。而2位正在讀大一的新生也表示本科畢業后有出國的想法。
上海各高校紛紛把國際化辦學提上日程,正在多渠道地聯系與國外名校的交流合作項目。以復旦大學為例,本科生中有聯合培養、出國游學、交流、實習等機會的本科生占全?側藬档娜种。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高校學生出國比例約為15%到20%。
國際化辦學的趨勢無疑給北京生源提供了出國學習的良機。高校老師普遍反映,北京生源外語應用能力強、綜合素質高、適應能力強,比較適合出國學習。大多數學生家庭經濟寬裕,也能負擔得起留學費用。
空氣濕潤 冬天冷
南方的冬天可能是北京考生報考上海高校的最大顧慮。確實,上海的冬天對于北方人來說比較難過。記者一行3月下旬來到上海,領略了晴、陰、雨3種天氣。
剛到那天是陰天,從北京穿去的薄棉衣剛剛好。一位學生說,此前一天天氣暖和得要穿夏天的衣服了。從第二天開始,連續兩天都在下雨。雨滴時密時疏,淅淅瀝瀝一直不停,并伴有陣陣涼風。雨傘一定要質量好,否則一陣風就能吹壞。那兩日天氣預報氣溫5至8攝氏度,但是我們感覺像是零下。我們從北京帶來的衣服明顯不夠,即使是習慣這種天氣的上海學生穿著棉服也不能抵擋這種寒冷。一位北京女生告訴我們,冬天她和同學習慣了到寢室就趕緊抱著筆記本電腦進被窩“取暖”。第四天,天氣轉晴,雨后的空氣沁人心脾,氣溫逐漸升高,在馬路上又看到穿短袖衣服的行人了。
我們沒有體驗到上海最嚴寒的冬季,但從北京考生的敘述中可見一斑。他們說,因為年輕,身體適應得快,一個冬天下來基本就習慣了。當然,相對于北京,上海氣候的優點是濕潤。一位大二的女生說,她回到北京已經不習慣那種干燥的天氣了。
出行花費 高北京
在上海,交通方面的花費要比北京高。公交車都帶空調,最低票價兩元。地鐵票價3元起步。出租車起步價12元,3公里后每公里2.4元。
在上海采訪的日子里,印象最深的就是上海“的哥”的熱情、誠懇。一名在復旦讀書的北京女生告訴記者,初來上海,讓她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一次打車外出時,司機師傅多轉了個彎,下車時主動退給她一塊錢。這不是個例,記者恰巧碰到了同樣的事情。那一天從徐家匯打車回楊浦,下車時我們正要按計價器上的價錢付費,沒想到司機卻說剛剛走錯了一段路,堅持要退4元錢。每一次打車交錢時,司機都會對我們說聲謝謝。上下班高峰時,他們會主動提醒客人這段路堵車。雖然有的司機上?谝艉苤兀f起話來很急,但是他們確實在為乘客著想。
上海地鐵四通八達,是出行最方便的選擇。不過,第一次來上海坐地鐵的人很容易“暈菜”。上海有10條軌道交通線路,覆蓋徐匯、長寧、靜安、黃浦、虹口、楊浦、閘北、普陀、盧灣9個中心城區和寶山、閔行、松江、嘉定、青浦等郊區以及浦東新區共15個行政區域,線網規模位列全國之首、世界第三。上海很多地鐵站實行無人售票,出行前一定要準備好面值5元、10元、20元的紙鈔,或是多帶些硬幣,以便節省購票時間。買票時,可以買一票通,也可以使用一卡通。
還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上海公交車站牌的名字與實際地點相差很遠,如想去大柏樹地鐵站,一定要選擇標注了地鐵站站名的車乘坐,初到上海的人要事先問清楚。
飲食精美 價錢高
一名北京學生告訴記者:“在上海無論是去餐廳,還是路邊小攤兒,都可以感受到食物的精美。”
上海菜匯聚了蘇、錫、寧、徽等16個地方風味,上海人稱之為蘇幫菜、徽幫菜,而對本地風味,則稱為本幫菜。上海小吃是來上海必嘗的,小籠饅頭、生煎包子、蝦肉餛飩、酒釀圓子……名字就透出一股精細。
北京學生花在吃上的費用比較一致,無論男生還是女生每月都在五六百元,比一些城市略高一點兒。在學校餐廳吃一頓飯一般在4元至6元。我們在幾所學校餐廳看到,除了三四元的大眾菜外,還有蓋澆飯、面條、本地小吃、外地小吃、石鍋拌飯、飯團等品種,各地學生均能在餐廳找到喜歡的口味。
如果想改善伙食打牙祭,學校內外都有很多適合學生消費的餐館。一位北京學生介紹,上海人均二三十元這個檔次的選擇比北京豐富。每個學校周圍都有“一條街”,集結了各種學生喜歡的餐館、小商店,生活十分方便。
不得不提的是上海滿大街的便利店。這些店都是24小時營業,方便了市民和學生。由于24小時運營成本高,價格會貴一些。如果選擇大型超市,價格與北京一致。
跨校輔修 兩陣營
很多北京學生都很推崇上海高校間流行的跨校輔修。假如你在上海財經大學上學,不但能去同濟大學聽著名的建筑方面的專業課,還可以去復旦大學聽該校強項——新聞類專業課。在上海,這樣的跨校輔修開展得有聲有色。當然,由于高校在地理上形成了東北片和西南片兩大陣營,因此跨校輔修也在陣營中展開。
在東北片高校中,合作辦跨校輔修的學校包括復旦、同濟、上財大、上外、上理工、水產、海事、電力、體院、杉達等10所高校。這些學校的在校生都可以選修其他學校開設的跨校輔修專業,經考核合格,就可獲得其他學校頒發的跨校輔修專業證書。
而在西南片聯合辦跨校輔修的學校有上海交通大學、東華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上海戲劇學院、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音樂學院等15所高校。這些學校的本科生可以跨校輔修專業學士學位、第二專業,研究生也可跨校選課,各校實驗設備共享?缧_x修課程一般以學期為單位開設,每門課程的總學時數為32個,學分為2個。授課時間每學期為12周(含考試),從第4周開始至第15周結束,課程一般安排在周四晚上。
京派海派 互補充
采訪中,北京學生們對記者說過,北京上學感覺安逸,而在上海上學節奏緊張。
上海大一、大二的學生大多6點半起床。很多上海高校在大一、大二安排了強制性鍛煉,學生每學期要到操場晨跑15—20次,在各種體育場館鍛煉一定次數。學生們進場要刷卡,旁邊有體育老師監督,誰也不能偷懶。
上海學生的務實也在時時刻刻感染著他們。從踏進大學校門起,他們就開始為自己的今后做打算了,或是為出國考慮苦學語言,或是為求職考慮努力考證。幾乎每個在上海的學生對今后都有自己的考慮。這些離開父母懷抱的北京學生,不再是一群不懂事的孩子,他們開始從不適應到喜歡上這座城市,也變得自立自主。每每提起北京學生,上海高校的老師總會感慨他們的多才多藝:學生會中有他們的身影,社團活動少不了他們。在異鄉,他們在帶去了京派文化的同時,也收獲了展示美好人生的機會。
一位招生辦老師認為,北京京城文化是北方文化的代表,而上海作為南方文化中心,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北京學生自幼受北京文化熏陶,在青年時期到上海求學,汲取海派文化的精髓。兩種文化互相補充、融合,將使他們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