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理綜北京卷物理試題評析
2019-05-07 15:16:49網(wǎng)絡資源文章作者:高考網(wǎng)整理
一、圍繞主干知識,通過知識深層理解與綜合應用考查物理觀念
引導掌握主干知識,圍繞“少而精”的核心概念形成結構良好的概念體系,并在物理知識與技能學習過程中發(fā)展的思維能力,一直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考試評價的重點。
試題緊緊圍繞高中物理中的運動與相互作用、能量等核心概念設置具體問題,側重考查對物理概念、規(guī)律及其相互關系的深層理解。如第14題考查對分子動理論的理解,涉及物質觀念、運動與相互作用觀念。第23題以閉合電路中路端電壓與電流關系為問題背景,考查根據(jù)能量守恒定律和電動勢的定義式,推導電動勢與電路內、外電壓的關系。試題通過引導考生采用多種表達方式,展現(xiàn)對知識的理解水平。如第21題最后一問、第23題等考查應用物理知識進行推理論證,并用文字、圖像、數(shù)學表達式等手段進行解釋說明的交流表達能力。試題還側重考查基本技能,通過技能的展現(xiàn)考查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如第22題第(3)問要求畫出運動員的受力圖,考查受力分析技能。
試題設置合理的問題情景,通過解決具體物理問題考查綜合應用所學物理知識的能力。如,第18題在題干中描述了帶電粒子在撤去電場前后的不同運動情況,要求在綜合應用運動與相互作用的關系、電場、磁場、圓周運動、勻速直線運動等知識對上述運動做出因果解釋的基礎上,判斷哪些因素與物體運動無關。第20題以“落體偏東”問題為背景,考查考生對運動與相互作用及其關系的理解,具體涉及加速度與力的關系,加速度與速度、位移等物理量的關系,還考查了把復雜運動分解為簡單運動來解決問題的一般思路。
二、關注終身學習,通過在解決問題中獲取并整合信息考查學習能力
引導學會學習,為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是物理教學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應有價值,也是考試評價的重要導向。
試題重點考查通過閱讀和觀察,提煉信息,進行學習和理解,將圖文條件轉化為物理情景,并分析對象所處環(huán)境和過程特征、構建物理模型的能力。如,第20題需要抓住“下落過程中小球受到一個水平向東的‘力’,該‘力’與豎直方向的速度大小成正比”等關鍵信息,構建物體的運動模型。第24題第(2)問要抓住“觀測宇宙中輻射電磁波的天體,距離越遠單位面積接收的電磁波功率越小”等信息,構建能量輻射模型。抓住“在宇宙大尺度上,天體的空間分布是均勻的”構建簡單的宇宙模型。
試題通過在新穎、復雜的情景中提取相關知識進行分析和表達,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重點考查遷移創(chuàng)新能力。如,第20題從物體運動模型,綜合運用動力學的概念、規(guī)律去解決問題。第24題第(1)b問、第24題第(2)問都可以類比磁通量的概念進行分析處理。第24題第(2)問要通過構建能量輻射模型,找到物理量和空間數(shù)量關系的定量表達,利用數(shù)學知識進行求解。
三、體現(xiàn)實驗的基礎性地位,側重多角度考查的科學探究能力
科學探究是物理學不斷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因此對探究能力的考查有助于引導物理教學突出物理學科本質。
試卷重視對實驗操作的考查,如第15題和第19題,通過熟悉的實驗情景考查考生是否理解實驗原理及操作過程。
“設計實驗與制定方案”是科學探究的要素,第21題第(5)問,需要考生根據(jù)題目給出的信息設計實驗,確定實驗原理,擬定實驗步驟,探究如何利用“斜面實驗”驗證“斜面上小球的速度是隨時間均勻變化的”。第17題提出的探究問題,正是牛頓曾提出的一個猜想。考生要在全面理解問題的基礎上,分析處理信息,明確探究思路,從而確定需要觀察、測量的物理量。
試卷還注重以實驗問題為背景考查考生的推理及分析論證能力,引導考生在學習中動手動腦相結合。如第23題,在研究“路端電壓與電流變化的關系”的實驗基礎上,要求考生根據(jù)電動勢的定義和能量守恒定律進行理論探究,考查考生是否會使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分析、處理信息,描述、解釋實驗探究結果。
四、緊密聯(lián)系實際,體現(xiàn)時代發(fā)展,在真實情境中考查關鍵能力
物理學緊密聯(lián)系生產(chǎn)生活實際,又對社會生活、生產(chǎn)和科技具有指導和推動作用。
試題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分析,考查考生的模型構建、科學推理、科學論證、質疑創(chuàng)新等關鍵能力。如第20題,以“落體偏東”的實際情景為試題素材,考查考生通過提取信息建立運動過程模型的科學思維能力,以及對運動過程進行運動分解的思想方法和推理論證能力。第21題第(4)問,從理論角度考查考生的科學論證能力,又從實驗角度考查考生的質疑創(chuàng)新能力。
試題以新時代新技術新成就為背景,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展現(xiàn)考生關鍵能力的思維過程結合起來,使考生充分體會物理知識的應用價值,鼓勵考生關注科學發(fā)展的現(xiàn)狀,關注與新技術應用有關的社會熱點。如,第22題的冬奧會跳臺滑雪問題,使考生分析實際問題的同時,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第24題以“中國天眼”射電望遠鏡FAST為素材,考查考生從物質觀念、運動與相互作用觀念、能量觀念等物理學視角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在新穎、復雜的實際情境中進行抽象概括、建立模型的關鍵能力。
五、試卷整體設計合理,通過多角度多層次設問搭建核心素養(yǎng)展示的平臺
試卷整體難度設計合理,難度結構有所調整。相比往年,中檔試題的比例有所增加,適當控制過易和過難試題的數(shù)量,為平穩(wěn)過渡到等級性考試進行了有益探索。
試題在設問上梯度合理,通過搭建合適的臺階,使不同層次考生都有機會展示學習成果。如,第21題設置了5個小問,能引導教學關注實驗能力,以及理論聯(lián)系實際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引導教學關注培養(yǎng)探究物理規(guī)律的意識和能力,引導考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和提高學科素養(yǎng)。
試題通過多角度、多層次設問,提供物理核心素養(yǎng)展示的平臺。如,第15題通過改變雙縫干涉實驗的條件,引導分析實驗現(xiàn)象。第17題取材教材中的“地-月檢驗”問題,考查需要驗證的科學問題。第23題是計算題,但具有實驗背景,有3個設問。這些問題引導考生對同樣的物理情境,從不同的視角進行思考、分析和討論,培養(yǎng)深入思考、分析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對概念、規(guī)律的深層理解,促進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也有利于對不同學業(yè)水平及能力層次進行的考生有效區(qū)分。
點評專家:
北京教科院中學高級教師 張玉峰 北京教育學院石景山分院中學特級教師 丁慶紅
北京市第二十中學特級教師 宋詩偉 北師大良鄉(xiāng)附中中學特級教師 王麗軍
東城區(qū)教師研修中心中學高級教師 張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