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Modal
          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東北地區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注高考網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首頁 > 高考總復習 > 高考歷史復習方法 > 2019高考歷史必修二知識點匯總 你值得擁有

          2019高考歷史必修二知識點匯總 你值得擁有

          2019-04-28 22:02:18網絡資源文章作者:高考網整理


          高考

          2019高考歷史必修二知識點匯總 你值得擁有

          很多同學都喜歡把知識點總結后放在一起進行背誦、查閱,為此小編整理了高考歷史必修二知識點供大家參考。

          高考歷史必修二知識點

          一、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

          1、原始農業的產生:“刀耕火種”、“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時代

          3、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中國古代農業的傳統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興起是我國農業技術史上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目前發現最早的鐵犁具是戰國時期的。漢代已在全國范圍普遍推廣牛耕(二牛抬杠 → 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①原始社會:土地屬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員集體耕種,平均消費。

          ②奴隸社會(夏商周):土地歸國家所有,實行井田制。

          發展過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廢除(戰國)。

          瓦解原因:春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的發展)

          ③封建社會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戰國時期,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農經濟的含義

          小農經濟是我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一直延續到中國近代。它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農民占有少量的生產資料,精耕細作,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四、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1、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2、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在沒有天災、戰亂和苛政干擾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

          3、中國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農業經濟發展基礎上取得的。

          4、但是,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經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

          五、官營手工業(“工官”制度)

          1. “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為止,一直占據著古代手工業主導地位。

          2.定義:從漢武帝時期起,釀酒、煮鹽、冶鐵、鑄錢、煉銅等最有利可圖的行業,都由政府壟斷。由工官負責生產軍用的兵器和裝備,皇族的生活用品。

          3.特點:⑴ 官辦手工業代表了當時手工業技術水平的頂峰;

          ⑵ 局限于為帝王貴族服務,產品不流入市場;

          ⑶ 行業之間相互隔絕,新技術難以推廣;

          ⑷ 技術工藝的傳承也是封閉性的,往往導致失傳;

          ⑸ 匠戶沒有人身自由,他們的勞動創造性自然也受到嚴重束縛。

          六、列舉古代中國在冶煉、紡織、制瓷等手工業部門的主要成就。

          冶煉: ①青銅器鑄造 夏商周-春秋(青銅時代)

          數量多、種類齊、工藝精、造型生動

          司母戊鼎

          ②冶煉生鐵和鋼 發明于春秋時期

          春秋-塊煉鋼;杜詩(東漢)發明水排,提高了生產效率

          南北朝-灌鋼法

          16世紀前,世界領先;大大推動生產發展

          ③燃 料 煤 冶 鐵——世界最早,漢代開始,北宋普遍

          焦碳冶鐵——南宋末開始,明朝流行

          紡織: ①絲織-上古 學會養蠶繅絲 世界最早

          西周 絲織工藝突飛猛進,品種日益豐富,花色圖案精美

          漢代 絲綢遠銷歐洲,中國獲“絲國”稱號(絲綢之路)

          唐代 私營紡織作坊興起,官營紡織業也有相當大的規模

          明清 鼎盛時期 蘇州、杭州

          ②棉織-宋末元初 棉花向內地傳播,宋代棉花種植及棉紡織技術已經推廣到閩粵等地區

          元 代 黃道婆 發明腳踏三錠紡車

          元 明 江蘇松江成為全國棉紡織業中心

          明 后 期 棉布成為民眾的主要衣料,棉花種植面積普遍擴大,一些地區出現了具有一定規模的自由勞動力市場。

          制瓷: 新石器時代 開始燒制陶器

          商代 燒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

          東漢晚期 燒制出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 燒制出白瓷

          隋唐 陶瓷工藝臻于成熟,瓷窯遍布南北,

          唐三彩(陶)

          唐代 制瓷業成為一個獨立的生產部門,瓷器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越窯(青瓷) 邢窯(白瓷)

          宋代 景德鎮成為“瓷都”,出現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窯

          清代康熙年間,粉彩瓷器工藝的發明又推進了生產技術的提高,粉彩瓷器燒制技術在雍正時期達到登峰造極的水平。

          七、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點:

          1、中國傳統社會長期存在農耕為主兼營副業的自給自足的手工業經濟。

          2、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就成為古代中國手工業三種主要經營形態,代表中國古代手工業水平的則是官營和專業的私營手工業生產。

          3、在漫長的自給自足自然經濟時代,家庭手工業占有相當的比重。家庭手工業生產對于穩定小農經濟起到一定作用,但技術落后,生產分散,妨礙了市場發育。

          八、有關市的發展:

          (1)秦代:法律管理商業。

          (2)漢代:進行集中貿易的“市”, 有專門的管理機構,相當嚴格;

          漢代:形成若干全國性商業中心。如:長安和五都——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

          (3)六朝:出現草市,但也實行行政管理;

          (4)唐代:夜市繁盛 草市逐漸演進為地方商業中心;

          (5)宋代:“市”突破時空限制,商業活動不再受官吏直接監管。夜市、曉市都很興盛,還有定期廟會集市,宋代:草市配套的飲食服務設施 也較完備;

          (6) 明清:都市中形成繁華的商業區。

          九、主要的商業城市與著名的商幫

          1.先秦:商業城市開始興起

          2.漢代:長安和“五都”(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以“市”為標志的全國商業中心形成

          3.唐朝:長安、洛陽、廣陵(即后來揚州,當時號稱“雄富冠天下”)

          4.宋代:汴京(開封)

          5.明清:蘇州(“十萬煙火”,財富“甲于天下”)

          商幫的出現 (晉商、徽商勢力最強)

          十、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

          1、中國人很早就學會經商,商業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斷地發展;農耕時代的中國商業和商人的命運,與政府的商業政策息息相關。

          2、春秋戰國時期,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體看來,古代中國商業發展始終處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

          3、古代中國的商業發展促進了經濟的進步,商業繁盛促使了古代都會的大量興起。

          十一、簡述古代中國執行“重農抑商”政策的基本史實,分析這一政策得以長期推行的原因。

          史實:1、戰國時期:商鞅首倡“重農抑商”政策。

          2、漢初:民生凋敝,商人卻囤積牟利。漢高祖嚴禁商人“衣絲乘車”和購置土地,并“重租稅以困辱之”

          漢武帝時:實行均輸平準、鹽鐵官營、“算緡”、“告緡”等經濟措施,全面控制工商業。私營工商業者受到沉重打擊,再也無法與國家抗衡。

          3、中唐以來:重農抑商政策有了某種松動。朝廷對海外貿易的鼓勵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實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4、明清時期:朝廷昧于商品經濟日益發展的大勢,依然堅持抑商政策并實行閉關,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導致中國被遠遠甩在世界工業文明潮流的后面。

          原因:①中國古代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業又是古代最具決定性的生產部門,直接關系國家興衰和人民生計

          ②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農業和小農經濟是國家賦稅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擔者。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

          十二、如何評價“重農抑商”政策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1、“重農抑商”政策是為了維護專制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考慮。

          2、但是,明清時期的抑商政策,不僅阻礙工商業發展,社會經濟活力受到壓抑,而且強化了自然經濟,使之遲遲難以瓦解,新的經濟因素和生產方式的萌芽長期得不到正常發育,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非常緩慢。

          3、“重農抑商”政策,雖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間商品經濟的發展,但它導致中國被遠遠甩在世界工業文明潮流的后面。

          從根本上說,“重農”是正確的,但不能把“農業”和“商業”長期放在對立面。

          十三、明清為什么要實行“海禁”政策?如何評價“海禁”政策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海禁含義:明清王朝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和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的政策稱為“海禁”。

          原因:① 明初主要是擔心流亡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明朝的統治

          ② 清初主要是為了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

          ③ 后來,清政府一方面為防范“外夷”侵犯,另一方面認為天朝上國無所不有,不需與外國交流。

          評價:消極作用占主流地位。使中國日益脫離世界發展大勢,堵塞了給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國際貿易的優勢地位開辟海外市場、刺激資本擴張、推進工業化的契機。

          一、鴉片戰爭后自然經濟逐步解體

          (1)原因: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是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外因)

          (2)表現:

          ①農村家庭手工棉紡織業破產(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的標志)

          ② 農產品商品化程度和城鄉商品交流發展,受到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影響

          ③城市手工業受沉重打擊

          ④洋行大量增加

          ⑤買辦(殖民地半殖民地里替外國資本家在本國市場上經營企業,推銷商品的代 理人)和買辦化的商人出現

          (3)影響:一方面帶來了災難;另一方面又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市場和勞動力。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促進了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

          二、洋務派近代工業的創辦

          1.創辦近代軍事工業

          企業名字 創辦時間 地址 創辦人

          安慶內軍械所(最早) 1861 安慶 曾國藩

          江南制造總局(最大) 1865 上海 曾國藩李鴻章

          福州船政局 1866 福州馬尾 左宗棠

          天津機器局 1867 天津 崇厚

          2.興辦近代民用工業

          企業名稱 創辦時間 創辦人 備注

          上海輪船招商局 1872 李鴻章 中國近代第一家輪船公司

          開平礦務局 1878

          湖北織布局 1890 張之洞

          漢陽鐵廠 1890 中國近代第一個近代化鋼鐵工業

          3、軍事工業性質、特點

          性質 封建性企業

          特點

          (官辦企業)

          使用新式機器生產,出現了新的生產力,但企業都是官辦的(用國家的經費由官吏來辦理),由封建官僚管理。產品由清政府分配給軍隊使用。一個工廠形同一座衙門。

          4、民用工業性質、特點

          性質 帶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

          特點(官督商辦)

          (官商合辦) 采用西方先進技術和設備進行生產,生產出的產品除供給國家和軍隊使用外,還投放到市場上,對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勢力的擴張,客觀上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三、洋務派創辦近代工業的影響

          它引進了西方國家的近代生產方式,第一批近代企業在中國出現了;培養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員;在客觀上對本國封建經濟起到一定的解體作用,從而刺激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民用工業的興辦,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總之,洋務派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對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起了誘導作用。

          四、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1.鴉片戰爭后,手工棉紡織業的衰敗標志著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自然經濟的破壞,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勢力的入侵逐漸使中國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經濟附庸,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商品市場。

          2.大量農民和手工業者的破產又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市場。

          3.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促進了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期間部分手工工場開始采用機器生產,轉變為近代工礦企業。

          五、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發展經歷了怎樣的曲折過程?

          第一階段:1912民國成立——1918一戰結束(民國初期)

          狀況:進一步發展階段(短暫春天、黃金時期)

          原因:① 一戰期間,歐洲列強忙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壓迫,對華輸出的資本和商品都有所減少(客觀外部條件);

          ②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

          ③ 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如抵制日貨等以及“實業救國”風氣的形成,都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進一步發展。

          但一戰期間,日美加緊侵華,民族工業發展也并不順利

          第二階段:1918一戰結束——1927(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前夕)

          狀況:發展受挫

          原因:① 帝國主義經濟勢力卷土重來,特別是日本加緊對華侵略

          ② 封建主義的壓迫控制、封建軍閥混戰,沒有一個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

          第三階段: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前夕

          (國民政府統治前期)

          狀況:獲得顯著發展(夏天)

          原因:南京國民政府通過整頓稅務、控制金融、改革幣制,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以及以圍繞實現關稅自主和廢除領事裁判權而開展的“改訂新約運動”等措施,國民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民族資本主義工業也得到顯著發展。

          (但由于官僚資本的擠壓、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和封建勢力的壓迫,民族資本的發展仍然受到阻礙)

          第四階段:1937-1945年(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統治后期)

          狀況:日益萎縮(秋天,困境)

          原因:① 淪陷區,日偽政權瘋狂的經濟掠奪,日本侵華資本膨脹,毀壞或吞并民族工業

          ② 國統區,四大家族官僚資本壟斷地位空前加強。官僚資本乘戰時民族工業之危,吞并民營企業,進行大規模掠奪。

          第五階段:1945—1949年(解放戰爭時期)

          狀況:陷入絕境(冬天)

          原因:解放戰爭時期,為內戰籌集軍費,國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經濟掠奪措施

          ① 國民政府加緊剝削人民,苛捐雜稅多如牛毛;

          ② 濫發紙幣,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

          ③ 尋求美國的援助,使美國資本和商品大量涌入。

          ④ 官僚資本依賴壟斷地位排擠壓制民族資本主義

          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該如何認識?

          ① 資本主義的救國強國方案,在近代中國行不通

          從實踐結果看:《資政新篇》的無法實施;“百日維新”的失敗;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付諸東流

          從理論上分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產生的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不可避免地帶有對中外反動經濟勢力的依賴性。中國資本主義沒有發展起來,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社會基礎很薄弱,中國資產階級的力量和成熟程度,遠不如歐美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資產階級,因此,中國資產階級擔當不起領導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

          實踐和理論證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想通過發展資本主義實現近代化,達到強國富民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② 資本主義的發展對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又起著積極的巨大的推動作用。

          民族資本主義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它是一種革命和進步的經濟成分,既瓦解著自然經濟,又對外國經濟侵略起抵制作用。

          隨著它的產生和發展,無產階級隊伍不斷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階級基礎,因此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對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又起著積極的巨大的推動作用。

          一、 過渡時期(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總路線

          1.內容:一化三改造(即國家工業化,有計劃有步驟地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2.特點:發展生產力(工業化)與變革生產關系(三大改造)同時并舉。

          二、“一五”計劃(1953年開始實施,1957年提前超額完成)

          初步建立了獨立的工業體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業布局,社會主義工業化因此全面展開。

          三、三大改造

          1、內容

          (1)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2)手工業(跟農業相似)

          (3)資本主義工商業:和平贖買(創舉)

          2、意義:標志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3、評價: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最深刻的社會變革;但遺留了許多問題。

          四、中共八大的正確決策

          1、主要內容:

          (1)國內的主要矛盾:人民對于建立先進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的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2)主要任務:大力發展生產力,把中國盡快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總任務:把我國建設成為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4)經濟建設方針: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既反保守又反冒進)

          2、影響: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五、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大躍進”(1958)

          主要表現為大辦工業、農業,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的高速度。違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費,使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

          2、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

          錯誤地認為社會主義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產關系的變革上盲目求快求純。脫離農村生產力水平,挫傷了他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后果:使得以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和“共產風”為主要標志的“左”傾錯誤嚴重泛濫開來,造成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破壞。

          教訓:①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國情出發,正確分析國內主要矛盾。實事求是,尊重客觀規律。

          ②生產關系的變革必須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經濟建設既要防左,又要反右;循序漸進反急于求成。

          六、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及其意義

          1、主要內容

          (1)思想路線: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前提)

          (2)政治路線: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關鍵)

          (3)組織路線: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黨中央領導集體(保證)

          (4)偉大決策:改革開放

          2、 歷史意義:

          (1)偉大轉折:開始由“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經濟建設為中心,

          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從“左”傾思想轉為實事求是。

          (2)光輝標志:①標志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的正式開辟 ②標志著改革開放正式拉開 ③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發展新時期

          七、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背景、主要內容和作用。

          1.背景:原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嚴重地挫傷了廣大農民的勞動積極性,阻礙了農村生產力發展,經濟處于徘徊狀態。

          2.內容:

          ①概念: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把土地長期承包給各農戶使用,農業集體生產變為分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②步驟:安徽、四川率先實行——1978年底11屆3中全會提出應建立農業生產責任制,但當時還“不許包產到戶”——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的“雙包”生產責任制——1982年,中央認為“雙包”責任制的性質是社會主義的,從此全國推廣。

          3.作用:(1)把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開,農民獲得生產和經營的自主權,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2)為中國農村由自給半自給的自然經濟向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轉化創造了條件。

          八、講述國有企業改革的背景、主要內容和作用。

          1.背景:長期以來,國有企業政企職責不分,企業經營權集中在政府手里,企業沒有自主權;企業吃國家的大鍋飯,職工吃企業的大鍋飯,各方面積極性都不高,企業缺乏活力。

          2.內容:

          ① 大致經歷兩階段:一是試驗探索階段(從1978——1984年);二是全面改革階段(從1985——現在)。

          ② 主要從三方面入手:(所有制、管理體制、分配制)

          一是把單一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共同發展的格局;

          二是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推行多種形式的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

          三是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的多種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在經濟發展中逐步改善人民生活。

          ③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后,國有企業改革步伐加快,在大中型企業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邁進。

          3.作用: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實力,逐漸形成了一批有實力和活力的大企業集團,使國有企業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國民經濟的穩定和健康發展。

          九、概述我國創辦經濟特區、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和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史實,分析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

          1.史實:

          ① 1980年我國建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1988年又建立海南經濟特區

          ② 198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進一步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廣州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江蘇的連云港和南通)

          ③ 1985年以后,國務院又先后決定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灣地區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并逐步從南到北連成片,形成沿海經濟開放地帶

          ④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各地出現了一大批不同級別的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科技園區、保稅區等,對外開放的形式更加形式多樣

          ⑤ 1990年中央作出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決定,成為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標志

          2.特點:我國已經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點線面結合,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

          十、鄧小平南巡講話(1992)

          1.主要內容:

          ①黨的基本路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一百年不動搖

          ②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 :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

          ③判斷的標準: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④計劃和市場的關系 :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

          ⑤社會主義本質 :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⑥發展才是硬道理

          2、意義:以鄧小平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召開為標志,中國的改革開放步入一個新的階段。

          十一、了解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認識其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意義。

          1. 過程:

          ①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確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② 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把目標具體化、系統化。指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作用。

          ③ 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④ 到2000年底,我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⑤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并把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內容。

          2.意義:商品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只有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要求開拓和開放各種市場,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才能使中國迅速擺脫貧窮落后狀態,走上繁榮富強的道路。

          學習歷史有哪些好方法

          1.學歷史學的是時間的先后和事件的因果關系。首先讓孩子明白歷史朝代的先后順序,這個是學好歷史的第一步;在明白時間先后順序的基礎上,再去理解一個一個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從而理解歷史的真正邏輯,讓孩子習得一種思辨能力。

          2.歷史考試考得不只是知識點,更是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歷史學科在考試的時候,真正的考的,或者說難點不在于某一個知識點,而在于知識知識點之間的關聯。

          3.多讀書可以幫助孩子學好歷史。讓孩子多讀書,尤其是人物傳記類的書,孩子更容易學好歷史,因為這類的書都是在不同的角度,通過一個一個當事人的角度去描述同一個歷史事件,讀書越多,孩子更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一個歷史事件。

          [標簽:復習指導 高考備考]

          分享: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考關鍵詞

          被夫の上司に犯中文字幕| 暖暖日本中文视频|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A∨变态另类天堂无码专区| 最近中文字幕大全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中文字幕| 欧洲人妻丰满av无码久久不卡| 公和熄小婷乱中文字幕| 天堂在线资源中文在线8| 东京热无码av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蜜桃|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一区二区三区无码高清|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播放 | 久久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熟妇人妻系列aⅴ无码专区友真希| 亚洲精品无码鲁网中文电影| 99无码熟妇丰满人妻啪啪| 亚洲av激情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韩日美无码精品无码| 亚洲一区精品中文字幕| 在线综合亚洲中文精品| 精品亚洲成α人无码成α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蜜桃|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久久| 日韩无码系列综合区|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久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专区不卡| 日韩AV无码中文无码不卡电影| 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东京热av人妻无码专区|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ww16|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 日韩a级无码免费视频|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少妇看A偷人无码电影| 亚洲中文字幕视频国产| 中文字幕欧美日本亚洲|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性色 | 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