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歷史備考:后進國家的改革考點歸納(2)
2020-02-19 19:58:46高考網整理
考點二、日本明治維新
(一)背景
1.幕府統治的危機
總體狀況:幕府統治、封建落后、等級制度、閉關鎖國、藩國割據。
天皇: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
將軍:掌握實際的最高統治權,占有全國1/4的土地。
大名:從屬于將軍,在自己的藩內有獨立性,擁有武裝,可以征稅。
中下級武士:將軍或大名的家臣,以服軍役為生,從將軍或大名處獲得俸祿。
幕府推行閉關鎖國政策,嚴禁日本人出國和外貿,只允許在長崎進行與荷蘭等國通商。
2.西方列強的入侵
1853年,美國海軍準將佩里率艦隊來到日本,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關系和進行貿易,史稱“黑船事件”。次年,佩里再次率艦隊來到日本,同幕府簽訂了《日美親善條約》。這是日本同西方國家簽訂的第一個條約,日本被迫對美開港通商。不久,英國等國也迫使日本簽訂類似的不平等條約,西方列強在日本享有領事裁判權,建立議定關稅制度,日本陷入半殖民地危機中。
西方的侵略加劇日本經濟混亂,民生痛苦,社會動蕩。
3.“尊王攘夷”
隨著民族危機的加劇,幕府對外妥協、對內鎮壓的政策,引起有民族責任心的武士不滿。下級武士形成改革派,要求學習西方工業自強。他們刺殺幕府官員,襲擊西方商人,進攻西方船只,引起列強的武裝干涉。長州藩抗擊西方侵略后,被迫屈服。
4.武裝倒幕
有識之士認識到實現富國強兵,必須推翻幕府統治。改革派先后掌握了長州(高杉晉作、木戶孝允)、薩摩(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等藩的藩政,組織新式軍隊,開始武裝倒幕。他們擁戴15歲的明治天皇,討伐幕府。經過一年多的戰爭(1868年,戊辰戰爭),推翻幕府統治。
(二)明治維新
1.政治
①“廢藩置縣”:廢除全國所有的藩國,把全國劃成3府72縣。由中央直接管理,開始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也有利于形成國內統一市場。
②“四民平等”:取消身份等級制度和貴族特權。平民有了姓氏。
2.經濟
①土地改革: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確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促進農業發展,為工業化提供保障。
②“殖產興業”: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人才,采用蒸汽動力,建立“樣板”企業如繅絲廠、紡織廠,以供私人企業仿效;發展鐵路(東京到橫濱是第一條)、輪船等近代交通事業和通訊事業,奠定工業發展的基礎。
明治政府大力扶植和保護私人資本的發展,除鐵路和軍工企業以外,大部分國營企業都被無償或以優惠的價格轉讓給一些與政府關系密切的資本家,如三井、三菱等,促使日本出現興辦工業的熱潮。
3.文化
“文明開化”:政府倡導學習西方文明。
決策方面:1871年日本政府重要官員組成使節團,訪問美英法12國,考察了日本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教育方面:派遣留學生,翻譯西方著作,認識和了解西方文明;進行教育改革,逐步建立小學(義務教育)、中學和大學三級近代教育體制,增加自然科學知識,為日本發展提供了人才。
物質習俗:武士們剪發、去佩刀,許多人穿西裝、吃西餐,東京出現歐式建筑。
4.制定憲法
背景: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中小資產階級和地主為主體,掀起了開設民選議會、實行君主立憲的“自由民權運動”,使領導人意識到政治改革的必要。
內容:1889年,明治政府以天皇名義頒布欽定的《日本帝國憲法》,宣布實行君主立憲制,但天皇實際上享有絕對的權力,“神圣不可侵犯”,享有統帥軍隊、頒布法律等權力,內閣對天皇負責;日本國民(稱臣民)享有言論和結社自由,納稅達到一定數量、年過25歲的男子(全國只有百分之一點多)有選舉權;議會的權力很有限,參與制定法律,有權批準預算。
地位:1889年憲法具有濃厚的封建性,它是天皇賞賜給人民的,國家主權仍掌握在天皇手里,但它承認了人民的基本權利和參政權。憲法鞏固了明治維新后確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三)明治維新的意義
明治維新是在日本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及資產階級都不成熟的情況下,由于受到西方資本主義的外部壓力,為了克服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而提早發生的。
它同時面臨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的雙重任務:國內主要任務是推翻幕府統治,實現國家統一,發展資本主義;對外的主要任務是維護日本國家和民族的獨立。民族革命任務的完成有賴于民主革命任務的順利解決。
①使日本迅速走上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成為亞洲強國;但面臨國內市場狹小和資源不足的缺陷。
②20世紀初,日本完全廢除西方列強強加的不平等條約,獲得國家主權的獨立和完整,但迅速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1894年,挑起侵略朝鮮和中國的甲午戰爭。
【典型例題】
1、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項教育指令稱:應利用“古今之畫像照片”宣傳孝忠精神;與其過分關注高深的理論和外語,不如對農商庶民施以適于生存的實際教育。結合所學判斷,該指令( )
A.試圖阻止西方科技的傳播
B.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
C.旨在強化日本社會的等級制度
D.旨在培養掌握現代技能的忠順臣民
解析:材料與“阻止西方科技的傳播”無關,故A項錯誤;“應利用古今之畫像照片宣傳孝忠精神”,說明忠孝精神在日本依舊流行,故B項錯誤;材料與“強化等級制度”無關,故C項錯誤;“對農商庶民施以適于生存的實際教育”體現了“現代技能”,“應利用古今之畫像照片宣傳孝忠精神”體現了“培養忠順臣民”,故D項正確。
答案:D
2、19世紀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殖產興業政策,迅速走上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興辦生產事業亦屬急務,但人民還沒有這種志愿,所以暫時創辦官立事業,示以實例,以誘導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經濟史》
材料二 自明治初年,漸行所謂獎勵工業。……(工部省)開拓礦山、制造機械和造船……不計利息,不計減損……產品不能銷售之物,則自行標價,盡藏庫中……故而窮于支付工資與購入材料,只能以補貼營業金的名義從大藏省申報領取。即或是礦山、造船等需用幾十萬元的官營事業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橋龜吉《日本近代經濟形成史》
材料三 經濟學者田口卯吉……(1880)發表評論說:“政府之制造,已確實妨礙民間同種產業之興起,……應該中止勸獎保護之政策,使政府的事物限定在適當的領域之內……日本人民業足已同外國人競爭,業已能夠經營制造商業,何須政府自身為之?”
——米慶余《明治維新——日本資本主義的起步與形成》
請回答:
(1)依據材料一,概括明治維新之初政府殖產興業的方式及原因。
(2)19世紀80年代,日本殖產興業的方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依據材料一、二、三概括這種變化的原因。
(3)日本地震引發福島核泄露事故以后,政府對東京電力公司實施監管。據此并綜合上述材料,請就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談談你的認識。
解析:
(1)根據材料一,從“創辦官立事業”判斷其方式應該是官營,從“人民還沒有這種志愿……以誘導人民”點明其原因。
(2)結合所學知識,從材料二中“獎勵工業”、“補貼營業金”等關鍵詞說明其方式變化。從材料二、三中抓住關鍵句“不計利息,不計減損”、“妨礙民間同種產業之興起”、“日本人民業足已同外國人競爭”等進行簡要歸納,概括變化的原因。
(3)從政府干預經濟的必要性和發展性角度進行簡要認識。
答案:
(1)方式:官營。原因:民間缺乏創辦企業的意愿;發揮官營企業的示范效應。
(2)變化:由官營轉變為政府扶植和保護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原因:官營企業經營不善,虧損嚴重;官營企業對民營企業發展的妨礙;民營企業迅速發展,競爭力增強;經濟學界對政府官營政策的不滿。
(3)認識:政府有必要對經濟實行干預;政府干預的方式要因勢而變。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高考預測、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