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污染天氣Ⅱ級響應! 立即停止體育課、課間操等戶外活動! 更嚴重情況還要停課(2)
2020-11-30 11:28:38網絡整理
我的孩子們:
這幾天北方很多城市都發布了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兩年前,北方多地學校還曾因霧霾“停課”。面對霧霾,更多人感到了悲涼。
我和你們一樣,為今天這種霧霾的局面痛心;我和你們一樣,追問這何時是個頭。
有關霧霾成因和背后的利益博弈爭論得太多了,我實在不想就事論事。我們真正想和你們探討的是我們的認知方式。
你們也許經歷了前年那次因霧霾導致的不歡呼的放假。那時你們突然發現,同快樂的假期相比,還有很多已退成背景而我們并不關注的美好。也許有一天,我們無法再安靜的上課;也許有一天,我們的頭頂上甚至“炮彈橫飛”。到那時,也許今天枯燥的學習,會成為我們最美好的回憶。
你們的思考體現了我總喜歡引用的“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這句話。在這個互聯時代,沒有誰能夠獨善其身,更沒有誰能夠真正脫責——這不是將元兇泛化,這是我們每個人選擇的結果——誰不承認這點,誰就是自私,我也無話可說。所以,我們都思考,都要問:這是為什么?我們該怎么辦?
... ...
我們現在主要能做的,可能還是修身學習、切磋琢磨,等待社會的檢驗。雖然我們沒有離開書桌,但視野卻可以更加廣闊,也算是出去走走。
我們要學好語文,準確理解他人、準確表達自我,而不是誤讀、曲解與妄言,從而學會公共說理;
我們要學好歷史,理解今日所遭一切都是歷史的結果,從而對當下有一種同情之理解;
我們要學好經濟,理解人的求利行為規律與利益分配規律,從而理性認識社會現象;
我們要學好數學,理解世界變化是有因果變量的,因而必須精確計算并分類討論;
我們要學好地理,理解我們生活的地球的真貌;
我們要學好外語,理解異域人們的生活形態,并準確傳達我們的文化精神;
我們要學好理化生信科,理解科學對于世界的革命性作用;
最重要的是學好哲學,理解世界與人性的本質。
唯有如此,我們才是清醒智慧的人。
總之,要有對知識的渴望與敬畏。只有知識豐富知識結構合理,眼界才能開闊,才能“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出去走走,才能走遠走實。
同時,我們要努力理解世界的多元與復雜。我們喜歡藍天,但是我們要理解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化對我們的意義。我們主張權利,但是我們要理解這個世界還有其他群體的利益要保障。
更重要的,是始終保持清醒頭腦與獨立判斷,懷疑并審視任何信息與觀念。懷疑一切不是否定一切,而是分析這些信息和觀點的來龍去脈,分析它們的表象與實質——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只有自己的頭腦不成為他人信息與思想的容器,自己的嘴才能不是別人的傳聲筒。
最后,還要力求心平氣和。不自做悲情、更不被人煽動。要知道,霧霾的出現警告了我們每一個人:自然環境破壞了,我們無法生活;但如果社會環境毀了,我們將無法生存。現在藍天已經成了讓人渴求的東西,那么統一、和平、安寧、信任這些東西如果沒有了,我們怎么辦?
所以,遭遇霧霾,甚至因霧霾停課時,真正該做的,還是重歸書桌、重拾經典,更要重回生活,求知、求仁,反求諸己、切磋琢磨——總之一句話,“學不可以已”。
而作為教師的我,不能只盯著你們的分數,不管你們的做人和身心,更不能忘記師表、雙面人格,整日痛罵道德淪喪、卻冷遇甚至阻止你們為集體公益而做出的犧牲,整日抱怨社會對自己不理解,卻用狹隘之心看社會看他人。
我始終自勉,你們的所有行為,都與我有關
本文快要寫完時,看到咱班另一個同學寫的《后知后覺談“克己復禮治霾論”》。這篇文章替我回應了荒堂同學的批評,我心甚慰,因為我的想法被她深切地理解了。
她在文章中感嘆:“被寄予‘干預社會’厚望的我們,平時答過這么多政治主觀題,說一堆宏觀層面上的頭頭是道的話,真正問自己有什么極具科學性又切實可行的政策或解決辦法,沒有。甚至作為一個普通人,除了關好窗戶打開凈化器,提醒媽媽要戴口罩以外,我沒法再做更多。無助,還是自己無用。”
看了這段話,我的眼淚都快下來了。
“干預社會”一詞是我借王寧先生的說法激勵所有二附中文科學生的話,從這段話可以看出我兩年來的激勵起到了一定作用。發表文章的同學在文化課學習上并不是學霸,在班里和學校也不是最主要的干部;但我卻以她自豪。她善良、有擔當,善思且理性。這段話體現的情懷讓很多成人都不及。
當然,我還要說,我們并不是無所作為,我們現在的苦學、省思就是在為去霾做事。從科學角度說,去霾并不是件非常難的事,但從社會角度看,去霾卻又無比艱難。前者靠理科的智慧,后者卻要靠文科的籌劃。
而現在,我們年齡還小,暫不需要我們沖在一線——至少現在,還不是“蒼天當死、黃天當立”的時候,還不是不能放下一張平靜書桌的時候。我們要做的還是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心態去長本事、磨性子。
想到這些,我們的學習也許會更有意義更有動力。就用這位老師的話共勉吧:“空氣不好,在家自學,學好了治理霧霾”。
點擊查看:高考新聞資訊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