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哲學必背考點(2)
2021-05-17 18:51:25網絡整理
方法論:①用一分為二、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反對片面的觀點看問題、反對一點論。②要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
(2)矛盾具有普遍性
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貫穿于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每一事物從產生到滅亡都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即時時有矛盾。
方法論:①要敢于揭露矛盾,承認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②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
(3)矛盾具有特殊性
含義:即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特點
表現:①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這些不同的矛盾構成了一個事物區分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質) ②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特殊性。
方法論: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含義: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地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作用: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只有從實際出發,具體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性質的事物區別開來。
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只有對具體問題作具體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
①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②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方法論:堅持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認識事物既要從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指導下研究特殊性,學會科學的工作方法。(特殊——普遍——特殊)
(3)主次矛盾的辯證關系
原理:①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則是次要矛盾。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方法論:首先要善于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其次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次要矛盾。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
(4)矛盾的主次方面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
原理: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②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 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方法論:①看問題要抓主流,正確判斷事物的性質、預測發展的方向。②看問題要全面,分清主流和支流,恰當看待和處理支流(不能忽視支流)
12. 樹立創新意識
(1)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原理: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辯證的否定是聯系的環節和發展的環節;辨證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實質是“揚棄。
方法論:要求樹立創新意識。
(2)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依據:世界是永不停息地變化發展的。
內容: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創新的。
要求:密切關注變化發展著的實際,敢于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成規陳說,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觀念;注重研究新情況,善于提出新問題,敢于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開拓新境界。
(3)創新的意義:
①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 ②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③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④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
四、歷史唯物主義:
13.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A.社會存在的性質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各種社會意識歸根到底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B.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著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從根本上說,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但社會意識具有歷史繼承性,有自己的發展規律。
A.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它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
B.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
14.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在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 ①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
②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
(2)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
①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對生產力發展起推動作用;
②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3)方法論:尊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樹立改革創新的意識。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調整生產關系,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
15.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2)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反作用(促進或阻礙)
①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就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
②當上層建筑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
③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④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16. 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改革
(1)改革的性質: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
(2)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3)改革的作用: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17. 改革的哲學依據
(1)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改革的意義就在于不斷推動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斷破除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舊體制和舊觀念,使社會主義事業充滿生機和活力。
(2)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實質是“揚棄”。改革是一個辯證的否定的過程。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在不改變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環節進行變革,從而推動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
(3)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18. 人民群眾
原理: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方法論: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19. 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原理:①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導向作用。②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導向作用。
方法論: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判斷和價值選擇。
20. 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1)特點:社會歷史性,階級性。主體差異性;
(2)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依據和標準:
①是否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②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2)如何進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判斷和價值選擇;
②須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
③要把個人集體社會利益三者的統一作為選擇的標準,當個人利益同人民群眾利益發生矛盾時,要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立場上進行選擇,當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要從不同的角度思考,理解和尊重人的正當選擇。
21. 價值的創造和實現(如何創造和實現人生的價值?)
(1)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導向作用,是人生的重要向導。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要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特征、具有階級性、因人而異。)
(3)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對一個人價值的評價主要是看他的貢獻。
(4)如何實現人生價值
①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②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③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
④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⑤把自己的價值選擇和理想追求與國家民族命運和人類的幸福結合在一起。
2提高政治成績的方法
首先要主動比政治老師的進度快,上課要認真聽老師講解書本上的知識,千萬不要走神。當你一不留神時間就走了,老師的重點也沒聽到。在老師講課的時候你要去思考為什么是這樣的。
你需要對政治內容進行系統整理。這個你可以在下課后的課余時間去快速整理政治內容也可以把老師給你們的內容進行死記硬背成為你自己的東西。
你要清楚哪些是必考的,哪些是經常考的,哪些是可能考的。分批次的背熟,重點放在前面,次重點在后,快速的熟悉必考的,掌握常考的,理解可能考的。這是重要的一步。重要的是死記硬背是硬道理。
你要學會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總結老師給你的知識,這樣你就可以更好的記憶。比如用歌詞來串記。
相關推薦: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