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范誼:技術改良≠高考改革
2009-08-17 10:52:23大洋網
按一次考試成績排序后根據學生志愿投檔,我們現在基本上是機器在做決定。高校招生制度要善于發現和鼓勵特長,而不是用分數線抹殺學生的個性。
高考問題非常復雜,思考高考改革必須首先厘定和統一對當下高考現實情況的基本認識,對高考改革的方向形成基本共識,否則只能陷入各說各話。
高考招生制度的定義和內涵:高考的基本內涵一是考試,二是招生,兩者互為依存,缺一不可。為高校選拔學生是高考的唯一目的,高考成績幾乎是高校招生的唯一依據。按一次考試成績排序,讓機器根據學生志愿投檔,高校和高校教師幾乎完全沒有選擇學生的權利,我們現在基本上是機器在做決定。這樣的高校招生制度,除當下的中國高等教育,古今中外何曾有過?有人拿中國臺灣地區、日本、韓國的高考,甚至美國的SAT和我國大陸的高考制度進行類比,認為高考招生制度是世界高等教育的普遍現象。這種觀點如果不是誤解,至少也是信息不全。以上例舉的國家和地區,高校招生都是學校自治權利的核心部分,是學校辦出個性,辦出特色,培養人才的基礎性保障。社會或政府組織的統一考試成績,只是高校招生標準體系中的一個參數,僅供高校招生時參考和使用,而不是一條不可逾越的行政規定,更不是高校招生的唯一標準。這是我國大陸高考招生制度和其他國家或地區的高校招生制度安排的本質區別。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路徑選擇:由于高考是集考試和招生兩位一體的制度性安排,對高考的改革可以有三個層面。這三個層面的改革比較缺少互通性,即一個層面的改革并不能有效地解決其他兩個層面存在的問題。
第一是高考技術層面:即改革考試的題型、題量、內容、答題標準、錄取線劃分、填報志愿時間、投檔比例等等;第二是高考體系層面:即高考的基本性質和操作原則不變(如標準化、選拔性、國家劃線、機器投檔、按總分錄取),對高考進行綜合改革,如考試科目調整、時間調整、分科類型、閱卷方法、考試次數等。第三是教育哲學層面:即按照教育的三個本位回歸來重構高校招生制度。
教育的功能回歸: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而不是選拔人,是為了讓每一個人的潛質得到發展和發揮。公平性不是教育的核心理念,公平在本質上是一個政治理念。比如我們讓每一個人都接受相同教育,達到相同的教學要求,這種表面上的公平在本質上是反教育的。教育的本質恰好是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個性,發掘每一個人的獨特才能。高校招生制度要善于發現和鼓勵特長,而不是用綜合分數線抹殺學生的個性。
教育的策略回歸:教育的基本策略是個性化和成長性,而不是標準化和結果崇拜。
教育的目標回歸:教育的基本目標是人的全面發展,使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社會、熱愛學習,勇于創新,善于創造,而不是培養高智商的智力怪人。高校招生制度要為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解除制度性桎梏,讓基礎教育更加符合中小學生心理和智力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在培養社會認同感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
長期以來,從第一個層面思考高考改革的人很多,教育主管部門和社會輿論多從這個層面切入。第一、第二個層面的改革都是把重心放在考試內容和方法的改革上,這次官方的三個高考改革方案仍然是這個套路,并不能根本解決我國教育發展的方向性和全局性問題。我們必須認識到,現行高考招生的制度性缺陷是技術改良無法逾越、無法克服的。我們必須從一個新的角度和高度去尋找高考改革的新路徑。
我們的基本看法是,高考改革應從教育的本質、教育對社會應該承擔的責任,來設計一種新的高校招生制度,使它既能夠為我國中小學打開素質教育的大門,又能夠為高等教育立足社會需求辦出特色、培養創新人才提供制度空間。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改革高校招生制度”,這正是指出了高考改革的方向。(廣州日報是全國人大代表、寧波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