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2024-04-27 17:13:30網絡轉載
55.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①自然經濟的解體;②外商企業的刺激;③洋務運動的誘導。自然經濟的解體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勞動力、資金和市場,促進了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
56.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分布:東南沿海地區;代表:方舉贊在上海創辦的發昌機器廠、陳啟沅在廣東南海開設的繼昌隆繅絲廠、朱其昂在天津經營的貽來牟機器磨坊等。
57.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短暫春天:民國初期,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臨時政府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激發了投資近代工業的熱情。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處于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夾縫中的民族工商業,出現了一個短暫的春天。其中,以紡織業和面粉業的發展最快,著名的實業家有張謇、周學熙和榮宗敬、榮德生兄弟。一戰結束后,歐洲列強卷土重來,整個中國民族工業迅速蕭條。
曲折發展:從1927~1936年(南京政府建立到抗戰爆發前的十年),民族工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抗日戰爭爆發后,淪陷區的廠礦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以各種形式吞并;國統區實施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統治。造成官僚資本的膨脹,民族資本的萎縮。
民族工業的萎縮:蔣介石為了取得美國的援助發動內戰,1946年與美國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此后,美國商品大量涌入中國市場,排擠了國貨;官僚資本還大肆進行經濟壟斷,殘酷擠壓民族企業;此外,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民族工業陷入絕境。
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受到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
作用——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抱著實業救國的信念,奮力拼搏,但歷史證明,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實業救國的道路是走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