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教案:《諫太宗十思疏》 12
來源:網絡資源 2024-10-15 16:15:07
【教學目標】
1.熟讀并背誦全文,梳理文中常見的文言現象。
2.理清行文思路,理解“十思”的具體內容,學習本文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
3.體會本文的語言藝術。
4.認識“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在當時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鑒意義。
【教學重難點】
1.背誦全文,把握本文的重點文言知識。
2.把握本文的論證思路和及其語文藝術。
3.理解“十思”的內容及其現實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智與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傳。但是唐代卻有一位著名的諫官,有膽有識,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處“貞觀之治”時期,天下大治,而他卻提出居安思危,足見其戰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親寫碑文,并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魏征歿,吾失一鏡矣。”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
二、初讀文本,疏通字詞
(一)初讀文本
(二)梳理文言知識
【學習任務一】:研讀文本
一、解題
本文選自《舊唐書魏征傳》。諫,下級對上級的直言規勸。
疏,奏章,封建時代臣子向國君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
(回憶其他文體知識:表;說;記;銘;序;賦;論)
二、細讀文本,知“十思”
1.自主思考:魏征諫言的“十思”是哪“十思”?請從原文中找出。
明確: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2.“十思”從何而來?
①王珪諫太宗出美人——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
②張玄素諫修乾陽殿——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③孔穎達諫太宗“其容若虛”——念高危,則思謙沖以自牧
④魏征諫太宗止泰山封禪——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⑤虞世南諫太宗勿縱情畋獵——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
⑥魏征諫太宗納諫“慎始”而難“敬終”——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⑦魏征劾小人權萬紀、李仁發——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⑧太宗不識宇文士及諛諂——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
⑨魏征諫太宗勿寵長樂公主——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⑩太宗自悔誤殺張蘊古——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三、魏征以善諫著稱,為什么他的進諫大都能被唐太宗接納呢?
①盡臣子之責,謙恭誠摯。他的“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充滿對太宗自悟的期待。
②顯諫臣之智,委婉得體。說理透徹,語言簡練而生動,特別是正反論述、前后對比、引經據典,有理有據,令人信服,充分展現了他“能上、善上、敢上”的進諫藝術。“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語重心長,又切中要害,令人警醒。而他的“十思”之見更是句句坦誠,字字驚心,這怎能不令太宗動容?
③魏征遇上了英明的君主——唐太宗。唐太宗勵精圖治,以國事為重,能容耿介直言的臣子,所以對于魏征的進諫大都能夠虛心接受。
相關推薦: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