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東北地區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注高考網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高考總復習 > 高考知識點 > 高考歷史知識點 > 論中國俄羅斯僑民與俄文學活動

          論中國俄羅斯僑民與俄文學活動

          來源:網絡資源 2009-08-28 17:48:40

            [論文關鍵詞]僑民;文學活動

            [論文摘要]僑民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由來已久。僑民浪潮往往與歷史變動緊密相連。由于中俄兩國之間交往歷史悠久,特別是由于“中東路”的開工和十月革命的爆發,又有大批俄僑來到東北,其中不乏作家、詩人。他們帶來了俄羅斯文化,以此豐富了中國文化。他們用自己的創作活躍并繁茂了哈爾濱等城市的文化生活,并增進了中俄兩國文化界的溝通和了解。

            一、中國俄羅斯僑民

            中國和俄羅斯兩國之間的交往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當時中國的史書稱俄國為“斡羅思”。據《元史》記載,至順元年(1330年),就有大批斡羅思人為元朝戍邊、屯田。朝廷給他們耕牛、種子和農具。到1715年至1860年,俄國先后派遣13批東正教傳教士來到北京,神職人員共達155人。這些俄國傳教士和商人組成了在中國的早期俄國僑民。〔1〕(p6)從19世紀60年代,隨著清王朝的衰落,俄、英、法、德、日、美等資本主義國家不斷侵略中國,列強在中國實行了被稱為“合作政策”的聯合侵華政策。在這一政策下,列強一面承認清政府為唯一的合法政府,并在鎮壓人民革命的血腥事業中繼續給予清政府以支持,一面要求清政府忠實履行不平等條約所規定的“義務”。

            其中,中俄先后簽訂了伊犁條約、塔爾巴哈臺通商章程、天津條約、北京條約。此后,俄商到中國經商者日益增多。1870年前后,烏魯木齊的俄國商鋪有30余家,800余人。而在1897年中東鐵路開工后,特別是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又有大批俄僑來到中國,主要是來到東北。其中包括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醫生、律師、工廠主、商人、手工業者、文化娛樂行業人員、資本家及其家屬等。據統計,到1903年在黑龍江地區的俄僑總數已達到30000人以上,到1911年,俄僑在中東鐵路沿線開辦的工廠已有63家,到1913年,在哈爾濱的俄僑企業達100多家。居民達43091人,占哈爾濱市人口總數的63.7%。最多的年份是十月革命后的1922年,整個黑龍江的俄僑達20萬人。〔2〕(p18)

            俄羅斯移民數量不僅在哈爾濱超過了當地中國居民的數量,而且與來自其他國家的僑民數量橫向相比,也是最多的。例如解放前曾有九個國家在天津辟有租界,但據1927年統計,生活在租界內的全部外國僑民不過8142人,又如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加起來據有其市區面積之大部分,但生活在租界內的外僑19世紀 60年代只有2000多人,1925年也不過3.7萬人。

            由于日本侵占東北,從1933年起“丘拉耶夫卡”的成員陸續流亡到上海。這樣一來,哈爾濱的這個詩人團體終于在1935年春解散了。

            第三階段1936—1945年。1935年蘇聯單方面將中東鐵路轉讓給日本和偽滿政府。此后,幾千名蘇聯籍職員回國,較富有的俄僑離開哈爾濱到南方的城市,大部分去上海,未能離開“滿洲國”的俄國人開始遭受不同程度的迫害。

            “丘拉耶夫卡”消失以后,俄僑文學愛好者并沒有沉默,他們又自發組合在一起,至少有7個文學、詩歌小組相繼成立。以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諾維奇·羅曼諾夫命名的K.P.小組為例,它成立于1938年,是保皇黨聯合會下面的一個組織。小組原主席是弗謝沃洛德·亞歷山德羅維奇·莫羅佐夫。他從1920年起居住在哈爾濱,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回國,1979年去世。他在生前寫下了大量關于哈爾濱生活的文章。小組主要成員有青年詩人葉琳娜·涅捷爾斯卡婭、法伊娜·德米特里耶娃、尼娜·扎瓦茨卡婭等。

            涅捷爾斯卡婭1912年生在雅羅斯拉夫爾,自幼愛好詩歌,童年在哈爾濱受教育。她經常在《邊界》雜志上發表作品,曾出版過兩部詩集:《門旁》(1940年)、《白色小樹林》(1943年)。她的抒情詩節奏鏗鏘有力,經常被譜上樂曲,在音樂會上演唱。她在哈爾濱居住了十幾年,后來隨丈夫遷居澳大利亞,1980年在那里去世。在她生命即將終結的時刻,她極度懷念祖國,也懷念第二故鄉——中國,她把哈爾濱看作是自己祖國的一部分。她在澳大利亞曾作詩表達對哈爾濱的懷念,其中有這樣的詩句:

            我經常從睡夢中驚醒,

            一切往事如云煙再現。

            哈爾濱教堂的鐘聲響起,

            城市裹上潔白的外衣。

            無情的歲月悄然逝去,

            異國的晚霞染紅了天邊。

            我到過多少美麗的城市,

            都比不上塵土飛揚的你。

            提到哈爾濱的文學生活,不能不說起當地的《邊界》雜志。除了詩歌、小說之外,該刊還刊登地區新聞、評論;設有有關日常生活的專題欄目,如保健、婦女化妝、評選“最佳兒童”、猜字謎等。

            《邊界》不但擁有地方的記者,還有駐西方的記者。薩沙·喬爾內和俄國境外作家經常把自己的作品寄到編輯部刊登。哈爾濱作家、詩人的作品,幾乎都在《邊界》上出現過。40年代哈爾濱的讀者已在這本刊物上讀到了美國女作家米切爾的小說《飄》的譯著。30-40年代《邊界》雜志曾在有俄國人居住的世界各個角落廣為傳閱。刊物圖文并茂,不但反映了東方的生活和宗教,而且還是了解西方的窗口,因為它轉載或摘登了當時歐洲、美洲報刊的資料、文章。

            40年代以后,《邊界》每期出版之前必須經過日本當局的檢查,還被迫增加“偉大的日本”欄目。在嚴峻的形勢下,刊物仍堅持出版好幾年,一直到1945年8月蘇聯紅軍解放哈爾濱,雜志才不再出版。

            二、俄僑文學活動

            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外來文化,尤其是西方各國文化紛紛在中國傳播,如英美文化在長江流域和西南地區,法國文化在兩廣地區,德國文化在山東地區等等。與上述西方各國文化在中國的傳播相比,俄羅斯文化在中國,尤其是在東北地區的傳播是其它各國文化所無法比擬的。

            俄羅斯文化在當時的東北和上海,是一種相對于中國的先進文化與強勢文化,因此它的扎根與傳播就有了土壤。

            十月革命后,在中國的俄羅斯僑民文化和文學創作一直是鮮為人知的。事實上,那一時期的文學創作已經是如火如茶、豐富多彩的。他們在中國出版俄語報紙、雜志,編排戲劇,組織演出音樂會,成立了出版社、圖書館、書店和一些文學協會、社團。從20年代初到30年代中期,俄僑在中國的文化、文學創作已經進入了燦爛時期。俄僑在中國的文化、文學創作的主要中心是哈爾濱,后來發展到上海。〔4〕(p93-95)

            哈爾濱的俄僑文學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是亞歷山德拉·彼特洛芙娜·巴爾考、費多爾·卡梅什紐克、謝爾蓋·阿雷莫夫等。

            巴爾考結婚后叫亞歷山德拉·彼特洛芙娜·尼魯斯,1887年生于波爾塔瓦,童年在高加索度過,并畢業于當地中學。結婚后遷居對彼得堡,之后于十月革命前一年遷居哈爾濱。從此,“與哈爾濱親密、融洽”地生活到1933年。1933年,“心中懷著痛苦”告別哈爾濱,去了上海。

            她是一位詩人。無論在哈爾濱還是在上海,她都經常在報紙上和雜志上發表詩歌。從詩人這一側面來說,在群星燦爛的中國俄羅斯僑民女詩人中她是最早升起的一顆星。不僅如此,她還是中國俄羅斯僑民文學最早的開拓者之一。與她同為開拓者的還有費·卡梅什紐克、謝·阿雷莫夫等人。當時在上海做記者的克盧森施藤—彼得列茨曾經這樣評論巴爾考:“她的聲音喚醒了一片文化荒漠的詩城哈爾濱”。根據另一位僑民作家弗·斯洛勃德契科夫的回憶,在20年代末期巴爾考的家變成了哈爾濱俄羅斯僑民文學活動的中心了

            “……在亞歷山德拉·彼特洛芙娜的家里—巴爾考是她的娘家姓—聽到的卻是哈爾濱詩人們的作品”。著名俄僑詩人聶斯梅洛夫、葉欣都常來她家做客。根據弗·斯洛勃德契科夫的回憶,巴爾考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她不僅用俄語寫詩,還用法語寫詩,并把阿赫馬托娃的詩譯成法語”。她從1920年為北京的《俄國述評》撰稿開始,陸續為《邊界》、《俄羅斯言論》、《朝霞》等雜志報紙寫東西。出版有詩集《不熄滅的火焰:詩》(1937年,上海)、《獻給祖國》(1942年,上海)等。

            她還是一位婦女問題專家,寫有這方面的論著。她主張俄羅斯僑民婦女們應該“繼承良好的老時代傳統,維護祖輩、父輩所追求的人道理想”,“婦女不應該屈從膨脹的享樂欲,奴隸般地模仿在精神上與風格上與歐洲格格不入的美國影星”。“一個俄羅斯婦女應該教育俄羅斯孩子愛祖國,不以‘僑民’的稱號為恥,并懂得俄語和俄羅斯歷史”。

            她回蘇聯時間沒有記載,于1954年逝世于蘇聯。她是位優秀的詩人、記者、作家。〔5〕(p69-71)

            第二階段:1926-1935年。這個時期是有年詩人和詩歌愛好者文學聯合會“青年丘拉耶夫卡”拉開序幕的。其組織者是阿列克謝·阿列克謝耶維奇·格雷佐夫(阿恰依爾)。“丘拉耶夫卡”小組每周集會兩次。主要活動形式是請有名望的學者和老一代文學家給成員作報告。蘇聯的文學家也經常到哈爾濱參加小組活動。報告會的題目主要是有關詩人和作家的創作藝術。詩歌朗誦和音樂會同樣吸引大量聽眾,有時達一千人,這樣的活動一般是不收費的。1932年7月3日哈爾濱出版了第一期文學周報《青年丘拉耶夫卡》,當時作為俄文版《哈爾濱每日新聞晚報》的周末附刊發行,但是僅維持一個月,8月6日就停刊了,先后只出版6期。事隔不久,1932年12月27日文學報《丘拉耶夫卡報》第一號問世。此報直接由哈爾濱基督教青年會文學培訓班主辦,一共8頁版面,由柳巴文印刷廠印刷。后來,佩雷列申擔任主編。在文化生活并不豐富的哈爾濱,《丘拉耶夫卡報》的出版無疑是件大事。“丘拉耶夫卡”成員還積極地為《邊界》雜志撰寫詩文。許多作家和詩人從這里起步,直至生命結束。他們是JI.安德森、M.沃林、F.格拉寧、II.拉比肯、B.佩雷列申、B.楊科夫斯卡婭等。

            三、結束語

            俄僑作家和詩人的作品反映了中國歷史、東方風俗、中俄關系,具有極其寶貴的研究價值。他們不僅深入研究東方文化的民族傳統,尊重其民族精神生活,又能找到各民族文化的共同點,以便不以民族屬性把人們分開,而是把人們團結起來。俄羅斯僑民作家們為此做出了努力。其作品不僅對本國文化是個貢獻,對東西方文化也是個貢獻。

            [參考文獻]

            〔1〕〔2〕李興耕,等.風雨浮萍〔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

            〔3〕唐戈.19世紀末葉以來俄羅斯文化在東北地區傳播的重要途徑〔J〕.學習與探索,2003,(5).

            〔4〕穆馨.俄羅斯僑民文學在哈爾濱〔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4,(4).

            〔5〕苗慧.中國俄羅斯僑民女詩人巴爾考〔J〕.俄羅斯文藝報,2007,(4).

          收藏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京ICP備10033062號-2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高考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2 www.scgzkg.net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文字幕在线最新在线不卡| 中文网丁香综合网| 一本加勒比HEZYO无码资源网| 亚洲人成国产精品无码|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麻豆 | 无码av免费网站| 一本一道色欲综合网中文字幕| 天堂AV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无码毛片一区二区APP| 十八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无码无遮挡骂过 |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一区二区| 免费看又黄又无码的网站| 精品久久久无码21p发布| 久久e热在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99| 在线观看免费无码视频|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AV|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 | 老子午夜精品无码| 最近2018中文字幕免费视频|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久久孕妇黑人| 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视频| 人妻少妇乱子伦无码视频专区 | 日日麻批免费40分钟无码|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东京热| 色综合久久中文综合网| 亚洲高清有码中文字| 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亚洲专区| 中国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啪啪软件| 惠民福利中文字幕人妻无码乱精品|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性色| 日本阿v视频高清在线中文|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播放 | 亚洲∧v久久久无码精品| 国产成人无码一二三区视频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麻豆| 日韩AV无码精品人妻系列| 久久久久久人妻无码|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91嫩草国产在线无码观看| 无码人妻少妇伦在线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