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教案:《九一八事變》教學設計
2018-11-23 22:24:37網絡整理
高一歷史教案:《九一八事變》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30年代日本侵華的原因;九一八事變;偽滿洲國的建立。
2.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及其影響。
3.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及其表現。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對“九一八事變”的前因后果的分析,培養學生全面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蔣介石“絕對不抵抗”政策反動性的揭露,培養學生把握歷史問題本質的能力。 3.通過對抗日救亡運動興起的介紹,培養學生歸納概括歷史事件、概括歷史特點的能力。
三、過程與方法
以現實中的新聞報道導入新課,營造一種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憤慨的氣氛,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本節課需要著重進行理性分析的內容并不多,僅有的一兩個分析點也較容易,因而可以給學生較多的自學時間,通過討論解決問題。教師主要起引導作用,適當地做一些梳理工作即可。
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九一八事變的歷史,使學生認識到這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重要步驟,它的發生有著深刻的經濟根源和社會根源,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災難,這是不容否認的歷史,是不容篡改的。當今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和右翼勢力的猖狂活動應引起我們的關注和警惕。
2.通過對本節教材的講述,激發學生對日本帝國主義野蠻侵略中國和蔣介石“絕對不抵抗”政策的仇恨,樹立和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及民族責任感。
3.中國共產黨人在民族危亡關頭發表宣言,發出打擊日本帝國主義的號召,符合全民族的利益,表現了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各階級、各階層為挽救民族危亡,紛紛舉起了抗日大旗,他們的愛國之情、英勇抗敵的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和學習。不屈不撓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九一八事變。
難點: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后,各階級、各階層對日態度及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