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科學發展觀形成的背景和歷史條件
來源:網絡整理 2024-12-05 20:58:45
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內容包括:第一,以人為本的發展觀。第二,全面發展觀。第三,協調發展觀。第四,可持續發展觀。
1科學發展觀形成的條件
1、繼承了馬克思主義
第一,把經濟發展作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后的首要任務,是馬克思主義以一貫之的一個基本觀點。科學發展觀,不僅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還繼承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科學發展觀堅持并發展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進一步拓展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2、借鑒了國外的有益經驗
毫無疑問,我國基本的經濟、政治制度,與經濟發達國家和新型工業化國家都有本質的區別。但在發展現代市場經濟和推進工業化、現代化等方面,又存在某些共同點。因而這兩類國家的經驗和教訓對我國是有警示和啟示作用。事實上,這些經驗和教訓對科學發展觀的形成也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3、吸收了我國優秀歷史文化傳統中的精華
在我國歷史優秀文化中,以人為本或類似以人為本的思想屢見不鮮。諸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天地之間,莫貴于人”等,古已有之。
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思想與我國古代社會樸素的以人為本思想相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思想,是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歷史唯物主義正確地闡述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要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僅社會的共同利益,而且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政治制度相聯系的根本利益,都要求實現以人為本,從根本上和整體上說來,二者是統一的。
2科學發展觀形成的時代背景
1,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根本依據。
我國在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時候,就生產力發展水平而言,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因此,必須經歷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去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
2,我國在新世紀新階段的階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現實基礎。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隨著經濟體制深刻改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
3,當代世界的發展實踐和發展理念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借鑒。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加快經濟增長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人類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成就。但是,由于一些國家在社會制度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弊端,由于單純追求經濟增長,不重視社會發展,不解決社會公平問題,忽視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致使世界發展遇到了一系列嚴重的問題。
我國要完成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雙重任務,面臨著促進經濟發展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雙重壓力,這就決定了我們不能重復其他國家走過的老路,而必須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發展道路。
科學發展觀正是在深刻總結世界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的,它順應了當今世界發展的潮流,吸收了當今世界各國在發展的認識和實踐上取得的積極成果。
3科學發展觀的核心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突出強調的一個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
它之所以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以人為本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項基本原則。
第二,以人為本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的集中體現。
第三,以人為本全面回答了科學發展觀的一系列基本問題。
科學發展觀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的根本宗旨,牢固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堅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為發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為發展的根本途徑,把尊重人作為發展的根本準則,把為了人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做到發展為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相關推薦: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