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2023-2024學年高二語文上學期期末考點大串講信息類文本閱讀原卷版
來源:網絡整理 2024-12-25 19:01:47
統編版2023-2024學年高二語文上學期期末考點大串講信息類文本閱讀原卷版
一、非連續性文本閱讀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魯迅在寫于二十世紀初的《文化偏至論》里,所要討論的是新世紀的中國文化的戰略選擇問題,同時提出的是中國要建立什么樣的“新文明”,也就是如何趕上世界新潮流,實現中國的“現代化”的問題。針對當時流行的關于中國的“現代文明”的種種設想,他明確提出,無論是“以富有為文明”“以路曠(即科技——引者注)為文明”,還是“以眾治(即以議會民主為代表的現代民主)為文明”,都是片面的,只抓住了“現象之末”,而放棄了“本原”;他因此提出“根底在人”,中國在新世紀里,要“生存兩間,角逐列國”,“其首在立人”,也即人的徹底解放,這是中國現代化的出發點,也是最后的歸宿。
他又進一步回答了“怎樣立人”的問題,指出:“若其道術,乃必尊個性而張精神”,他的結論是:“國人之自覺至,個性張,沙聚之邦,由是轉為人國。人國既建,乃始雄厲無前,屹然獨見于天下”。這就是說,魯迅在思考中國所要建立的“現代文明”、所要實現的“現代化”目標時,他并非不重視民族國家的獨立、富強與民主,但他更重視與強調“人的個體生命的精神自由”:他認為二者之間存在著“本末之分”,因此他賦予后者以哲學上絕對的終極的意義與價值,同時在現實層面的現代化(“現代文明”)目標與道路上,強調“立人”是“立國”的前提與基礎,邏輯與歷史的起點與終點(最終要建立的現代國家是“人國”)。
魯迅的“立人”思想首先是建立在他對中國傳統社會與文化的自覺反省與刻骨銘心的生命體驗的基礎上的。魯迅的日本友人增田涉曾經注意到“魯迅的著作和他的日常談話里,常常出現‘奴隸’這個詞”,他認為,對于魯迅,這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直接觸到內心”的體驗。由此形成了魯迅基本思路:“把人當做人”,還是“使人成為奴隸(無論什么形式與旗號)”,是區分“傳統社會(歷史,文化)”與“現代社會(歷史,文化)”的基本標準與尺度;“自覺為人”,還是“甘當奴隸(無論什么形式與旗幟)”,是區分“傳統人(知識分子)”與“現代人(知識分子)”的基本標準。他的幾乎是無所不至的社會批判與文化(文明)批判正是以此為價值尺度的。
魯迅的“立人”思想也是他對西方現代化道路反思的結果。魯迅在本世紀初,當人們陷于西方物質文明與科學、民主的盲目崇拜時,他對西方的現代化道路提出了質疑與保留。而在30年代,當他對完全按照西方模式建立的上海都市文明進行批判性的審視時,他在現代教育、現代傳播(新聞,出版,等等)、現代家庭關系……諸多方面,都發現了新的奴役的再生產與再建構。這正是意味著,西方的現代化模式,也不能將人引出“奴隸時代”。
于是,魯迅和他同時代許多杰出的知識分子一起,把希望轉向“第三樣的時代”與“第三種文化”。而當魯迅對蘇聯的現實作了更深入的研究,他在共產主義運動中發現了“革命工頭”與“奴隸總管”,發現了“目標”(爭取人的徹底解放)與“后果”(人的新的奴隸化)的巨大反差。他在離開這個世界以前,一再表示,要將他的這一發現,留給后代,則中國的前途“庶幾有救”。這表明,盡管魯迅終生也沒有找到使中國人與人類徹底走出“奴隸時代”之路 ,但他最后仍然堅持(或者說又回到了世紀初的起點)“人的個體精神自由”的目標,這本身即是有著重大的意義的。
(摘編自錢理群《絕對不能讓步》)
材料二:
人有三性:奴性、悟性、理性。
所謂奴性,并不是“奴在身者”,真的給人做奴仆,而是“奴在心者”,精神上處于奴隸狀態。依賴于外在的某種力量或者自身虛構的某種東西,受其精神奴役,缺乏精神之獨立,思想之自由,屬于盲目的本能的人。
悟性,是悟己為奴,開始感悟到自己的奴性,爭取精神的解放和思想的自由,然而尚沒有達到理性的境界,對自身與外界尚沒有深刻的系統的理解。
理性,是達到了這種境界,對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及其相互關系有了理性的認識,成為了自覺的理性的人。
一個人的精神發展要經過奴性、悟性、理性這三個階段,一個民族直至整個人類同樣也要經過這三個階段。而民族和人類的精神自覺就需要本民族和全人類的思想家、文學家,對本民族的精神以至全人類的人性進行內審與反省,并以文學為途徑把自己反思的結晶傳達給人民,以改變本民族的精神和人類的人性。
魯迅畢生所致力的,就是對中國人精神的反思,啟悟中國人“悟己之為奴”,改造自己的國民性,從奴性狀態上升到悟性境界。而這種反思的目的,就是中國人能夠“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摘編自張夢陽《魯迅在今天的意義》)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魯迅先生的《文化偏至論》一文主要探討的是中國如何趕上世界新潮流,實現其“現代化”的問題。
B.魯迅先生在思考中國的“現代文明”“現代化”目標時重視與強調“人的個體生命的精神自由”,對民族國家的獨立、富強與民主有所忽視。
C.魯迅先生認為,“奴隸”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他“直接觸到內心”的體驗,并把其當成區分“傳統人”和“現代人”的基本標準。
D.魯迅一生都致力于中國人精神的反思,引導國人改造國民性,擺脫精神的奴性狀態,成為自覺的理性的人。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魯迅先生提出“根底在人”,“其首在立人”,也即人的徹底解放,是因為他認為當時流行的關于中國的“現代文明”的種種設想都是片面的。
B.魯迅先生在30年代上海都市文明中發現了諸多方面的新的奴役的再生產與再建構,因此他對西方的現代化道路提出了質疑與保留。
C.魯迅先生希望把在共產主義運動中“革命工頭”與“奴隸總管”、“目標”與“后果”的巨大反差之新發現留給后人,這讓他對中國的前途保有一定的希望。
D.“奴性”不在身而在心,指的是缺乏精神之獨立,思想之自由的人,俗語里的“哈巴狗”指的就是這類人。
3.下列不能支撐魯迅啟悟國人“悟己之為奴”觀點的一項是( )
A.在魯迅的小說《祝福》里,祥林嫂為了尋求寬慰,到鎮的西頭的土地廟里去求捐門檻,花了十二元鷹洋的大價錢,回來后“神氣很舒暢,眼光也分外有神”。
B.《阿Q正傳》里的阿Q, 在被強者揪住的時候,兩只手捏住了自己的辮根,自嘲為蟲:“我是蟲豸——還不放么 ”挨了打也只是落荒而逃,并不還手。
C.《社戲》中回程時大家偷阿發家的豆,又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各偷了一大捧,第二天六一公公責備他們“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
D.魯迅小說《故鄉》中寫到與中年閏土相見,送與閏土物品,閏土揀好了幾件東西:兩條長桌,四個椅子,一副香爐和燭臺,一桿臺秤。
4.請簡要概括材料一的論證思路。
5.閱讀《論語·雍也》中孔子和子貢的對話,請簡述孔子的“立人”與魯迅的“立人”在概念內涵和提出目的方面有何不同。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 可謂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材料一
鄉村文化是農民生活意義與價值的來源,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就是要為農民提供高質量的精神營養,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優質載體。
以鄉村文化振興延續文化自信之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自信之根,它根植于農耕文明的沃土之上,鄉村文化也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農民的精神家園和心靈寓所,成為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資源。今天,我們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延續文化自信的根脈,必須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就是要立足鄉風文明,深入挖掘農耕文化中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就是讓傳統村落、特色古鎮、民族村寨、古建遺存等蘊含濃郁鄉土文化氣息的載體“活起來”;就是通過實施好農村優秀戲曲舞蹈、手工技藝、民族服飾、民俗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工程,讓歷史悠久的鄉村文化在新時代展現其魅力和風采;就是要保留獨特的鄉村傳統文化元素,創造富有品牌性的鄉村文化產品,重塑鄉村文化生態。可以說,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是增強農民群眾對鄉村文化的高度認同感和強烈歸屬感、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厚植文化自信根基的必由之路。
以鄉村文化振興傳承文化自信之脈。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斗爭過程中,廣大農村孕育了以紅色精神為核心的革命文化,這是中國文化自信之脈。我們大力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就是要深入挖掘鄉村特色文化符號,盤活紅色文化資源,傳承和發展紅色革命文化,激發人民的愛國奮斗情感,提高鄉村紅色文化教育的影響力和感染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革命傳統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識灌輸,又加強情感培育,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弘揚鄉村紅色文化是對歷史記憶和集體記憶的尊重,更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和底氣所在。
以鄉村文化振興鑄牢文化自信之魂。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因為沒有共同的精神追求,沒有健康文化的滋養,很難構筑整個農村積極健康向上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優秀鄉村文化不僅維系和凝聚著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讓我們記得住鄉愁,還為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孕育社會好風尚提供了豐潤的道德滋養。今天,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任務,就是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提升鄉村文化中蘊含的豐富道德教育資源,增強農民群眾的價值觀認同。就是要通過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以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培育鄉村恬淡質樸、重農固本、崇尚科學、遵守法制、積極向上的文明鄉風;傳承鄉村孝老愛親、兄友弟恭、崇禮守信、勤儉持家的良好家風家訓;涵化鄉村鄰里和睦、守望相助、溫良恭儉、理性平和的淳樸民風;挖掘新時代鄉村先進模范和鄉賢的典型事跡,引領道德風尚。可以說,振興鄉村文化,引導農民群眾自覺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用富有時代氣息的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這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鑄魂工程。
我們堅信,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永葆文化惠民、文化悅民、文化智民之初心,勇擔振興鄉村文化發展新使命,團結帶領人民,必將譜寫一首氣勢恢宏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的新贊歌!
(摘編自滕翠華《以鄉村文化振興筑牢中國文化自信之基》)
材料二
弘揚鄉土文化,對于促進鄉村文化建設,激發創業創新熱情,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具有現實意義。要注重幾個點,著力于鄉土文化幾個方面的建設,實現以弘揚鄉土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目標。
提高對鄉土文化保護的認識。正視鄉土文化危機,重塑鄉土文化情感,要培養公眾對鄉土文化的認同,增強責任意識和保護意識,才能更好地發揮鄉土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著力提升農民素質,培養適應現代農業發展、扎根鄉村、有鄉土情懷的新農民;建立并完善鄉土文化保護機制;量力而行,保護文化地標,用地方文物來反映厚重的歷史文化、打造文化地標。
發揮民俗文化作用,積極利用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的正能量,把傳統道德約束與村民自律、村組織管理有效結合起來,促進和諧穩定;使優秀民俗成為鄉村公共活動的平臺資源,在文化上有傳承,在發展中有凝聚和共識。在自覺傳承民風民俗的基礎上發展產業,使農民在家門口致富,使鄉村成為宜業宜居的新家園。傳承各種傳統技藝,深入挖掘優秀農耕文化遺產的內在意義。著力培育具有影響力的地方鄉土文化品牌,把鄉土文化融入鄉村旅游之中。注重鄉土文化特別是當地獨有的民俗文化和傳統技藝的傳承,不斷豐富鄉土文化的內容及其涵義,使鄉土文化以活態化的方式得到更好的傳承和保護。
發揮黨員干部和新鄉賢的引領作用,用好農村文化禮堂,充分發揮現有農村文化禮堂的功能,以通俗易懂、為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廣泛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地方實踐。圍繞移風易俗、誠信建設,將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融入鄉村文化建設,積極主動進行正向引領,建立完善的褒揚機制以強化鄉土文化對于農民精神風貌所能夠產生的影響,用鄉土文化培養鄉風文明,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加強鄉鎮綜合文化站的隊伍建設,注重在鄉土文化方面有所專長的人才,選好配優文化站站長,充分發揮其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的組織、協調、指導作用。建立一支“留得住、用得上、能干事”的本土文化人才隊伍。加強鄉村的“非遺”傳承人隊伍、基層民營院團、各類群眾文化團隊、鄉村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充實弘揚鄉土文化的力量。
(摘編自《弘揚鄉土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6.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推動鄉村文化振興要挖掘農耕文化中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等,也要盤活蘊含濃郁鄉土文化氣息的載體。
B.農村積極健康向上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構筑,需要共同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化的滋養, 需要深入挖掘鄉村文化中蘊含的豐富道德教育資源。
C.培育文明鄉風、傳承良好家風、涵化淳樸民風、引領新時代的鄉村道德風尚,應當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
D.強化鄉土文化對于農民精神風貌所能夠產生的影響,需要建立完善的褒揚機制,用鄉風文明培養鄉土文化,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7.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鄉村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資源。
B.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可以增強農民群眾對鄉村文化的高度認同感和強烈歸屬感。
C.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就是鄉村文化的靈魂。
D.發揮鄉土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必須增強公眾對鄉土文化的責任和保護意識。
8.下列各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
A.為加快鄉村文化建設,改善鄉村居住環境,需要拆遷本村古舊建筑,增設現代化設施。
B.為了保護、傳承、展示、交流鄉土文化,可以在城市建設一批農村非遺傳習基地。
C.某村將明崇禎年間研發的“香脯糕”制作技藝加以傳承,作為當地旅游觀光體驗項目。
D.聘請一批文化藝術院校優秀人才,到村鎮指導工作,完成鄉村文化建設后再離開。
9.材料一論證有什么特點 請簡要分析。
10.結合材料二,用自己的話簡要概述“弘揚鄉土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途徑。
二、論述類文本閱讀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對素食者和腸胃疾病患者來說,藜麥的發現是一個奇跡。藜麥不含麩質,富含鎂和鐵,比其他種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質,包括人體無法獨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國宇航局宣布,藜麥是地球上營養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員的理想之選。產于安第斯山的藜麥有一個令西方消費者神往的傳說:印加人非常重視藜麥,認為它是神圣的,并且稱之為“萬谷之母”。不過,藜麥的愛好者卻通過媒體發現了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從2006年到2013年,玻利維亞和秘魯的藜麥價格上漲了兩倍。2011年,《獨立報》稱,玻利維亞的藜麥消費量“5年間下降了34%,當地家庭已經吃不起這種主食了,它已經變成了奢侈品”。《紐約時報》援引研究報告稱,藜麥種植區的兒童營養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衛報》用煽動性標題提升了人們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裝下藜麥令人反胃的事實嗎 ”該報稱,貧窮的玻利維亞人和秘魯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進口垃圾食品”。《獨立報》2013年一篇報道的標題是“藜麥:對你有利--對玻利維亞人有害”。這些消息傳遍了全球,在健康飲食者之中引發了一場良心危機。在社交媒體、素食博客和健康飲食論壇上,人們開始詢問食用藜麥是否合適。
這種說法看似可信,被許多人認可,但是經濟學家馬克·貝勒馬爾等人對此則持保留意見。畢竟,藜麥貿易使大量外國資金涌入玻利維亞和秘魯,其中許多資金進入了南美最貧窮的地區。幾位經濟學家跟蹤了秘魯家庭支出的調查數據,將種植且食用藜麥的家庭、食用但不種植藜麥的家庭和從不接觸藜麥的家庭劃分為三個小組。他們發現,從2004年到2013年,三個小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麥種植戶家庭支出的增長速度是最快的。農民們正在變富,他們將這種新收入轉化為支出又給周邊民眾帶來了好處。那么藜麥消費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在很長的時間內兩個國家的藜麥消費量一直在緩慢而穩定地下降,這意味著消費量的下降和價格的激增不存在明顯的聯系。更加接近事實的解釋是,秘魯人和玻利維亞人只是想換換口味,吃點別的東西。
為了解藜麥的種植情況,我去了秘魯科爾卡山谷,這里在印加時代以前就得到了開墾。藜麥是一種美麗的作物,擁有深紅色或金黃色的巨大種球。在安第斯山的這片區域,人們在梯田上同時種植藜麥以及當地特有的玉米和馬鈴薯品種。“國外需求絕對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魯向導杰西卡說道,“農民非常高興,所有想吃藜麥的人仍然買得起這種食物。”她還解釋了另一個好處。之前,秘魯城里人往往認為他們這片區域吃藜麥的人“很土”。現在,由于美國人和歐洲人的重視,食用藜麥被視作一種時尚。“利馬人終于開始尊重我們這些高原人和我們的傳統了。”玻利維亞西南部有一片遙遠而不適合居住的區域,那里到處都是鹽湖和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麥資金支持的當地急需的開發和旅游項目。千百年來勉強能夠養家糊口的自耕農開始為更加美好的未來而投資。我在2017年4月聽到的玻利維亞人對于該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長的供給正在拉低價格。玻利維亞的藜麥種植面積增長了兩倍多,從2007年的5萬公頃增長到2016年的18萬公項。馬克·貝勒馬爾后來對我說:“這是一個令人悲傷的結局,因為它的價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在風景如畫的科爾卡山谷,當太陽落山時,我問杰西卡,歐洲和北美的消費者是否應該為吃掉秘魯人和玻利維亞人的食物而感到內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聽到當地人的親口否認。“相信我,”杰西卡笑道,“我們有許多藜麥。”乍一看,這一關于食物熱潮、全球貿易和消費者憂慮的事件講述了謊言被揭穿的過程。不過,這些受到錯誤解讀的真相可能會對當地的人們造成真正的傷害。各行各業有經驗的溝通者會通過片面的事實、數字、背景呈現某種世界觀,從而影響現實。在這個例子中,新聞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導消費者遠離藜麥:他們由衷地為一個貧困群體感到擔憂,害怕狂暴的全球貿易風潮會危及這一群體的利益。我們很早就知道這一點:每個新手辯論者和犯錯誤的小學生都知道如何挑選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過,我們可能不知道這些真相為溝通者提供了多大的靈活性。很多時候,你可以通過許多方式描述一個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實性。我將它們稱為“競爭性真相”。
(摘編自赫克托·麥克唐納《后真相時代》,劉清山譯)
1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藜麥適合素食者和腸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營養均衡,被美國宇航局認為是宇航員食物的理想之選。
B.“馬克·貝勒馬爾等人對此則持保留意見”中的“此”,指的是被國外需求推高的藜麥價格給玻利維亞和秘魯當地人造成傷害這一說法。
C.藜麥的大面積種植,不僅讓玻利維亞和秘魯等地農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而且改變了當地人對藜麥帶有歧視的看法。
D.作者認為,盡管一些媒體引導消費者遠離藜麥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發點卻不是惡意的,他們為當地的貧困居民感到擔憂。
1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從第一段的內容可以看出,當一起事件超出了我們直接觀察的范圍時,有些人會根據他人提供的信息,并結合自己的判斷,生成對該事件的看法。
B.“它的價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為市場對藜麥的需求量不再大幅增加,而藜麥的種植面積持續擴大,供給日益增長。
C.“每個新手辯論者”“都知道如何挑選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可見有些“溝通者”會選擇有助于推進個人意圖的真相,而這種選擇具有一定的靈活性。
D.從藜麥事件可以發現,一組片面的事實編織在一起引發了一場良心危機,而這場良心危機對玻利維亞和秘魯當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傷害。
1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第二段觀點的一項是( )
A.“糧食優先”智庫的工作人員塔尼婭·科森在談到安第斯山藜麥種植者時表示:“坦率地說,他們厭倦了藜麥,因此開始購買其他食物。”
B.加拿大《環球郵報》一則新聞的標題為“你對藜麥的愛越深,你對玻利維亞人和秘魯人的傷害就越深”。
C.制片人邁克爾·威爾科克斯專門為這個問題制作了一部紀錄片,他說:“我見過一些反對食用藜麥的文字評論,實際上,停止消費才會真正傷害這些農民。”
D.英國廣播公司播音員埃文·戴維斯指出:“事實上,說謊常常是沒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謊言的情況下完成許多有效的欺騙。”
14.請簡要說明文本中的西方媒體在報道時使用了哪些“競爭性真相”。
1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證明關于藜麥的新聞報道結論有誤 請根據文本概括。
(四)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怎樣區別真理與謬誤呢 1845年,馬克思就提出了檢驗真理的標準問題:“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離開實踐的思維是否具有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6頁)這就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一個理論,是否正確反映了客觀實際,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會實踐來檢驗。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一個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