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2023-2024學年高二語文上學期期末考點大串講古代詩歌閱讀知識清單(6)
來源:網絡整理 2024-12-25 20:15:31
具體構成。
(2)概括氛圍特點。意境類型較多,常見的類型有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生機勃勃、富麗堂皇、肅殺荒寒、瑰麗宕壯、虛幻縹緲、凄寒蕭條、繁華熱鬧、幽靜朦朧等。在判定意境類型特點時,要特別注意使用這些術語。
(3)注意特殊關注點。概括時注意特殊時節、地點。表述時一般要說出景物組成(描述畫面)、畫面特點(意境特點或類型)、畫面名稱三個要素,個別情況還可以分析蘊含的思想感情等。
(七)賞析表達技巧
1.常用修辭手法及其作用
主要修辭手法及其作用:
(1)描繪類(作用:生動形象):比喻[生動形象地表達(描繪)了……內涵(形態)]、夸張(生動地突出了……特征)、比擬(生動傳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發了作者……感情)、借代、通感。
(2)結構類(作用:和諧音韻、強調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對偶、反復、頂真。
(3)語氣類(作用:增強語氣、強化感情、引發思考):設問、反問。
(4)語義類(作用:使語言簡練、含蓄、風趣):雙關、互文。
①雙關。諧音雙關:李商隱《無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中,“思”與“絲”諧音,“思方盡”表現思念之深、之極。語義雙關:于謙《石灰吟》“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里的“清白”不僅指石灰的顏色,也暗指清白的品德。
②互文:也叫互辭。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一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同一件事。如“煙籠寒水月籠沙”(杜牧《泊秦淮》),我們應理解為:煙霧籠罩著寒水也籠罩著沙,月光籠罩著沙也籠罩著寒水。
2.主要表現手法
借景抒情
作為古詩最常用的表現手法,它有融情于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三種形式。但在平時的賞析活動中,不作如此專業的區分,都統稱“借景抒情”。
(1)“借景抒情”中的景既可以是實景,也可以是虛景,“虛景”部分也可叫想象、虛寫。
(2)景情關系不一致,手法名稱不同。樂景樂情、哀景哀情才叫借景抒情;樂景哀情、哀景樂情(很少)不叫借景抒情,而叫“反襯”(樂景寫哀)。
(3)當尾聯(尾句)是寫景句,判斷時是交叉的,可以是融情于景,也可以是以景結情(結構技巧),如是虛景,也可以是想象、虛寫。
虛實結合
所謂“實”,就是所見所聞;所謂“虛”,就是想象中的、夢中的、回憶中的、仙界中的。虛實相生,拓寬了詩歌的表達空間,避免了寫法上的刻板平直,更加準確、鮮明地傳情達意。
請賞析《雨霖鈴》一詞中所運用的虛實結合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雨霖鈴》一詞中,寫離別之時的景物、未別與臨別之情景,均為眼前實景或實有之事,為實寫;上闋末及下闋推想別后經歷之景之境和相思苦況,屬于想象,為虛寫。虛實結合,大大拓寬了表達離別的空間,使離別之苦更加曲折、細致、深入,提升了感動人心的效果。
聯想想象
聯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進而創造出新的藝術形象。在賞析活動中不宜把二者分開。借助聯想,可以跨越時間與空間,增加詩歌的內蘊,豐富詩歌的思想與情感。借助瑰麗的想象,觸發讀者產生無限的聯想。
襯托
襯托指為了表現、突出主要的人或物,作者常常用另一種或另一些與之相似、相關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來陪襯。襯托分為正襯、反襯兩種。運用襯托,可以使被陪襯的事物更加突出、形象。
請簡析《念奴嬌·赤壁懷古》下闋中的襯托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襯:用“小喬初嫁”襯托周瑜年輕得意。
反襯:①用曹軍灰飛煙滅反襯周瑜大獲全勝的英雄形象;②用周瑜年輕有為反襯作者年過半百卻功業無成。
用典
用典是指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豐富而含蓄地表達有關內容和思想。根據用典目的,可分為正用典(表意與典故意一致)和反用典(表意與典故意相反);根據用典形式,可分為明用典與暗用典(多指語典)。用典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增強內容的豐富性、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收到言簡意豐、余韻盎然、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常見典故含義
投筆——棄文從武 樓蘭——代指邊境之敵 折腰——屈身事人,常反其意用之 化碧——志士為正義事業而蒙受冤屈 五柳——隱者的代稱
三徑——代指隱士居住的地方 長亭——送別地的代稱 杜鵑——渲染哀怨悲凄的氣氛或思歸的心情 鷓鴣——襯托處境的艱難或心情的惆悵
采薇——隱居避世 黍離——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 折桂——科舉及第 桑榆——垂老之年 后庭花——代指靡靡之音 高山流水——知音或高雅的樂曲 擊楫——決心報效祖國,收復失地 青鳥——傳信的使者 請纓——殺敵報國 抱柱——堅守信約
對比
對比是把具有明顯差異、矛盾和對立的雙方安排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有兩體對比和一體兩面對比。其作用是突出好與壞、善與惡、美與丑的對立,給人以極鮮明的形象和極強烈的感受,表達作者的某種感情。
3.賞析描寫技巧
描寫就是通過一定的寫作手段(如生動形象的語言、樸素直白的對話),把人物或景物的狀態具體形象地描繪出來。這是文學寫作常用的表達方式。描寫的作用是再現自然景色、事物情狀,描繪人物的形貌及內心世界,使人物活動的環境具體化。它所追求的表達效果是用文字繪形繪聲繪色地再現客觀事物的“樣子”,讓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根據對象不同,描寫主要有景物描寫和人物描寫兩類。
景物描寫
其技巧主要有:
(1)寫景角度:①觀察順序,如由近及遠、由外至內、由高到低等;②感官角度,如視聽結合、味覺與觸覺等;③色彩角度,如暖色調、冷色調。
(2)描寫方法,主要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正側結合、白描、細節描寫等。
(3)修辭手法,如比喻、比擬等。
人物描寫
人物描寫技巧同散文、小說中描寫一樣,有正面描寫(肖像、語言、動作、心理、神態及細節描寫)、側面描寫(通過他人與環境襯托)等。就古詩而言,更看重動作、肖像、細節描寫與環境烘托。
4.抒情技巧
中國古典詩歌絕大部分是抒情詩,非常注重抒情,而且抒情手段極多,主要分兩類:一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是間接抒情,可以細化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借古諷(傷)今、用典抒情,這一點同表現手法有重合之處。
5.結構技巧
古詩之美,內在的是其意境和神韻,外在的是其辭采、聲律和結構。美的主題,必須憑借美的組織形式,才能激發出審美感受。在外在形式上,結構是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它既體現了詩人的寫作思路,又承載著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因此,鑒賞詩歌,除了賞析語言技法之外,我們還要了解詩歌的一般結構特點,以便快速敏銳地整體把握詩歌。
古典詩歌的思路大都是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而近體詩的結構是:起—承—轉—合。
古詩常用的技巧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