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2023-2024學年高一語文上學期期末考點大串講古代詩歌閱讀(一)(3)
來源:網絡整理 2024-12-23 19:11:49
(1)何為用典?有何作用?
<定義>: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法,它的主要特點是借助一些歷史人物、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等來表達自己的某種愿望或情感。
<類型>:①事典;②言典
<作用>:①品評歷史,借古論今;②抒情言志,表明心跡;③引發聯想,創新意境;④簡潔精練,內涵豐富。
(2)找到文章中的用典句,并分析其作用。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明確詩人借用《詩經·鄭風·子衿》寫姑娘思念情人的詩句,原文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這里用來抒發自己對賢士的思念之情,提醒人才主動投靠自己。
②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明確當時天下大亂、豪杰并起,割據一方的雄主為了發展自己的勢力都在想盡辦法招攬人才。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賢才擇主而事”,詩人將賢才比作“烏鵲”,寫出他們徘徊猶豫不知投靠誰的心態,抒發自己擔憂人才投靠他人愁情。
③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明確曹操借用魯周公熱切殷勤接待賢才的故事表明自己招納賢才的熱忱,充滿自信地向人才表明自己是當今明主,表達出立志平定河山的雄心。
④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確詩人借用《詩經·小雅·鹿鳴》中天子宴請賓客的句子表明自己將人才視若珍寶,鐘鼓樂之,琴瑟友之,禮賢下士的求賢態度。
⑤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明確詩人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句子表明自己就像謙虛的山一樣不滿足于高,像博大的海一樣不滿足于深,希望自己擁有的人才越多越好。
(3)有何作用?
明確用典來傾訴自己求賢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自己為完成統一大業而不留余力的真誠態度。
5.分析比興手法
(1)何為比興?
明確比興是中國詩歌中一種傳統的表現手法,通俗地講,“比”就是譬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地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鮮明突出。“興”就是起興,是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有的“興”兼有發端與比喻的雙重作用,所以后來“比興”二字常連用,專用以指詩有寄托之意。
(2)找出文章中的比興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①“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明確明月喻指賢才并起興,表達賢才難得而憂慮不絕的心情。
②“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明確比喻賢才尚在徘徊選擇之意,以此起興流露出詩人唯恐賢才不來歸附的焦急心情。
③“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明確以山高海深比喻廣招人才的博大胸懷并以此起興,意在表明詩人以開闊的胸懷接納賢才,唯才是舉。
6.明晰主旨:這是一首是政治性很強的詩作,主要是為曹操當時所實行的政治路線和政治策略服務的;然而它那政治內容和意義卻完全熔鑄在濃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詩充分發揮了詩歌的特長,準確而巧妙地運用了比興手法,來達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整首詩歌表達了曹操“求賢若渴”的心態,以及珍惜時光、建功立業的雄心。
《歸園田居(其一)》
【文化常識積累】
1.了解詩人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世號靖節先生。東晉文學家。潯陽柴桑人。二十九歲時開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歸隱。后陸續做過鎮軍參軍、建威參軍等小官,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四十一歲再出為彭澤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謚為“靖節”,故后世稱“陶靖節”;因曾任彭澤縣令,后人又稱為“陶彭澤”。
陶淵明是這一時期成就最高的詩人,他的出現不僅成為中國士大夫精神的一個象征,而且在古典詩歌發展史上樹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開創的田園詩以及“平淡自然”的詩風,把詩歌藝術提高到一種美的至境,標志著漢魏以來古典詩歌所能達到的高度。
【理解與鑒賞】
1.解釋詞語:
①適俗:適應世俗。
②韻:氣質,情致。
編輯推薦:統編版2023-2024學年高一語文上學期期末考點大串講匯總
掃碼添加企業微信
免費打包領取
2024年統編版【語文】期末知識點【全科知識點】
更多免費服務【2024最新考試試卷、書籍領取】等